防虐童!民團促提居家托育訪視指標 提高訪員人力
1歲幼童「凱凱」遭保母施虐身亡,民怨炸鍋,兒盟親上火線道歉。(本報資料照)
1歲男童遭保母施虐身亡,民怨炸鍋,各界也開始檢視訪視問題。民團表示,現行訪員依法都採取不預告訪視,臺灣訪員1人平均肩負的案子高達60人,相較之下,澳洲1人只需顧好20人,能做到每月到保母家訪視。若要提高訪視頻率,卻不補人,最終將導致訪視品質下降,降低停留時間,無法完整蒐集照顧細節。目前訪視仰賴訪員的個人經驗,品質參差不齊,建議政府提出全臺一致、專門針對居家托育的訪視指標,讓虐童事件不再重演。
保母不同於在外工作者,沒有同事、主管,具備職業特殊性,需仰賴家庭訪視員確保照顧品質,降低托育風險。現行保母由地方政府負責督導,但因需要大量人力,許多縣市都委託民團承辦的居家托育服務中心執行,包含社工系、心理系、護理系畢業生,都可擔任訪員,依法需採取不預告訪視。
「保母不是有看就好」。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居家托育部研發組長李庭欣指出,有效訪視有3關鍵,時間夠不夠長、面向夠不夠廣、訪視精準不精準,只有3條件都成立,才能落實管理機制。然而,澳洲的訪員比例爲1:20,能做到每月訪視,而臺灣則高達1:60,還得負擔行政工作,政府若只是要求增加訪視頻率,卻不補人,不提供好的待遇,恐怕只能犧牲訪視的時間,增加托育風險。
李庭欣表示,訪員進入保母家時,必須「五感全開」,眼睛看到的、鼻子聞到的、耳朵聽到的,甚至腳踩、手摸的東西都是判斷照顧品質的重要資訊。訪員必須具備一定的敏感度和經驗,光靠教科書並不足夠。因此,必須提供好的待遇,才能避免有資深訪員流失,新人欠缺經驗而導致訪視面向不夠廣的問題。
剛出社會的訪員,進入保母家時,往往只會問幼童喝多少奶、睡多久、有沒有副食品等,但這並不等同於托育的全貌。風險往往是發生在照顧工作的流程當中,更重要的是保母怎麼準備副食品、如何採買、在廚房待多久、準備副食品時孩子在哪裡,甚至冰箱的食材是否保母所說,準備給孩子的食物。
「我們國家不存在最高指導原則」。李庭欣說,現行訪視,仰賴訪員專業背景和經驗來判斷,具有很大程度的品質差異。有鑑於此,基金會自行建制了訪視指引,告訴訪員該觀察的指標都要觀察到。她呼籲中央,應提出全臺一致、專門針對居家托育訪視的訪視指標,才能避免事件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