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 鎮街鉅變 | 神木市馬鎮鎮:黃河之濱 醉美馬鎮
文化藝術網-文化藝術報訊(通訊員 劉詠 李建德 周子晨) 黨的十八大以來,神木市馬鎮鎮依託神木市沿黃經濟帶的區位優勢,按照“一產向後延、二產兩頭聯、三產走高端”的路徑,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步伐,用十年時間,探索黃河風情、紅色資源與現代農業深度交融,走出了沿黃經濟帶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道路。
盤塘村位於馬鎮鎮區東南側的黃河沿岸,神盤路側畔向東與山西興縣相接,沿黃路穿村而過向南蜿蜒而去。山村背山面水,數百畝蔬菜大棚與河面平靜的黃河將村落合抱於懷,一幅明麗的山村水墨畫鏡像着盤塘村的富裕與和諧。現年78歲的村民王拖扣回憶起村裡的變化時感慨頗多,他說十年前這裡還是一個臭水溝,是村民倒垃圾的地方,現在修成了活動廣場,修起了村委會辦公室,村裡面的舊房進行了維修改造,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黨十八大以來,馬鎮鎮以綠色發展爲主題建設美麗鄉村,以培育優勢特色產業爲抓手,通過土地流轉,新建高標準農田,高效推進農業生產模式的轉變,實現了黑龍山、石岊峁等村基本農田和黃河沿岸棗園經濟林灌溉,平整葛富村、盤塘村土地800餘畝,建成溫室大棚100座,極大地提升土地綜合生產能力的同時,優化了鎮域土地資源配置和產業結構。
馬鎮鎮盤塘村會計王勇勝介紹:“盤塘村由10座大棚開始發展,到現在的149座,從種植四五種家常蔬菜到現在的瓜果蔬菜達二十多種。正是這些大棚徹底改變了我們村裡的產業結構,也將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從根本上提升我們村的生活質量。”
擁一河碧水,蘊一鎮繁華,馬鎮鎮用十年的紮實積累,詮釋了十年的發展變化,奠定了鄉村振興的堅實基礎,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
2012年到2021年,馬鎮鎮保有6.3萬畝耕地的基礎上,蔬菜大棚由無發展到現在的206座,各類果蔬種植面積由1500畝擴大到7000畝,種植業產值佔比逐年攀升。
2012年以來,馬鎮鎮在做高“糧倉子”、做大“菜籃子”的同時,按照“鎮村共建、村組管理、個戶養殖”的模式打造了獨具特色的“肉案子”。以劉楊家溝村、龍泉村新建標準化養牛場爲基礎模式,配套青貯玉米種植帶動全鎮養殖業發展,先後建成劉楊家溝村和劉山家窪小組400頭規模標準化養牛場兩座。劉楊家溝村養殖戶劉建建說道:“以前我們村是貧困村,沒有任何產業,兩年前建起了養牛場,累計出欄500頭,現在已整村脫貧,人均收入近兩萬元。”
十年來,馬鎮鎮羊子存欄達2.3萬隻,禽類0.39萬羽,肉豬存欄0.2萬頭,肉牛0.2萬頭。養殖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散養到集中的變化,現有百頭以上規模養豬戶3家,百隻以上養羊戶80餘家。
十年來,馬鎮鎮持續實施紅棗改良、玉米增密提產、果蔬控量提質,發展以滴灌爲主的高效旱作節水農業,一批效益好、帶動強、活力強的村集體合作組織、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紛紛興起,農業產業鏈不斷延伸,產業融合縱深發展,“一江黃河水,廣袤黃土地”的水土資源優勢日益凸顯。
從2012年到2022年來,馬鎮鎮地區生產總值從1.26億元增加到3.465億元,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0.85萬元增加到1.65萬元。
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帶左右。十年來,馬鎮鎮依託紅色資源與秀美山河,在188.7平方公里土地面積上,織就了全市“一山二水三城”文旅框架下的錦繡圖案。使八路軍120師供給處、晉綏邊區後方醫院、第一河防司令部等十多處紅色革命遺址遺蹟與西津寺、太子山、虎頭山等自然景觀相互輝映,全方位、多層次凸顯了鎮域的歷史文化底蘊。爲打造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市塑造了馬鎮的精彩,描繪了恢弘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