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工坊傳承技藝,現代鄉村記住鄉愁 五大行動進行時
嶺南大地有着衆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廣東共有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816項。在“百千萬工程”的實施推進中,這些非遺項目發揮着獨特作用。8月1日,羊城晚報記者在清遠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採訪時瞭解到,該市通過打造非遺工坊、營造鄉村文化新空間,不僅傳承了非遺技藝,還讓鄉村記住了鄉愁。
風貌園裡傳承非遺技藝
走進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福堂鎮太平村委會金龜村,近年打造的鄉村文化空間——壯瑤傳統風貌園一下子就驚豔了遊客。在風貌園的錦繡非遺館裡,遊客可以欣賞到上百件明清時期的珍貴壯錦藏品;在非遺工坊和研學基地裡,遊客可以參與研學,沉浸式體驗壯錦的編織與文創;在染料種植科普園裡,遊客還可以與自然親密接觸,增長見識……
該風貌園由壯瑤風采錦繡專業合作社發展而來。壯瑤風采錦繡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20年,是集壯瑤織、染、繡技藝傳承和活態展示於一體的非遺基地。隨着合作社二期建設完成,該合作社於2023年提質擴容爲壯瑤傳統風貌園。目前,該風貌園已擁有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中小學生研學基地、清遠市(壯族傳統染織技藝)非遺保護單位、市級非遺工作站(壯族傳統染織技藝)、縣級非遺工坊(壯族織錦)等多重身份。
“95後”冀麒宇是連山壯錦織造技藝的第五代傳承人,也是壯瑤風采錦繡專業合作社的社長。“作爲壯錦織造技藝的傳承人,我不能讓這項技藝失傳。”冀麒宇告訴記者,合作社通過活化紡織非遺技藝,以壯錦爲設計原點,研發了壯錦草藥香囊製作研學體驗課程。目前,合作社已與86座城市的博物館合作開展研學活動,還走進我國港澳臺校園。以研學課程爲橋樑,該合作社培育鄉村工匠,建設非遺工作站、非遺就業工坊、研學基地,帶動900多名農村婦女實現家門口就業。
按照規劃,壯瑤傳統風貌園項目將創建國家4A級景區。
營造提升鄉村文化空間
記者瞭解到,在連山,不只有壯瑤傳統風貌園這一家非遺工坊。
“我們縣共有縣級以上非遺項目57個。近年來,我們多措並舉,推動非遺的保護與傳承,賦能‘百千萬工程’。”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文化旅遊體育發展中心主任陳豔雲介紹,該縣以非遺傳統技藝爲主要特色資源,創建了4家非遺工坊、市級非遺工作站;指導非遺工坊開發研學產品,發展研學旅遊。其中,“壯族織錦非遺研學旅遊”榮獲由中國旅遊研究院發佈的“2024年非遺旅遊體驗創新十佳案例”榮譽稱號。
“壯瑤傳統風貌園除了是非遺工坊,還是人們瞭解我們當地壯瑤文化的窗口。”冀麒宇告訴記者,風貌園正在打造“連山壯瑤風采非遺園粵書吧”。目前,連山已建有5個新型閱讀空間,其中4間爲粵書吧。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文旅股股長盧少萍介紹,“連山壯瑤風采非遺園粵書吧”是一間結合壯族織染技藝探索“非遺+旅遊+閱讀”的新型閱讀空間。該粵書吧預計將於今年8月底完工,10月份投入使用。
經驗:藉助非遺力量打造文化家園
“百千萬工程”推進實施過程中,廣東提出,要發揮鄉村文化空間文化傳承作用,發揮非遺傳承人等傳幫帶作用;推動鄉村文化空間與旅遊、教育等服務疊加,着力打造內涵豐富、體驗良好的文化家園。
在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張春雷看來,非遺本身就蘊含着深厚的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在鄉村振興、推動“百千萬工程”實施方面,非遺可以發揮其獨特的作用,比如建設特色非遺小鎮、非遺工坊等。
如何營造和提升鄉村文化空間?冀麒宇認爲,首先,要結合當地特色文化來打造文化空間,做出地域文化特色;其次,這個文化空間不僅服務當地人,也要服務外來遊客。
文、圖 記者 黃宙輝 實習生 黃文禹(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