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菌移植」只能靠親屬? 超過這年紀無血緣關係也能做
衛福部去年9月發佈特管辦法,新增爲菌叢植入術治療嚴重或反覆性困難梭菌感染(rCDI),林口長庚至今完成5例移植,雖然大部分都是取親屬糞便純化萃取,但若親屬無人符合捐贈條件,只能從無親屬關係的健康青年人替代。爲了讓病患隨時都有「糞」可用,林口長庚也成立「微菌銀行」,隨時保存5至10瓶健康糞便,每3至6個月進行汰換。
林口長庚完成的5例移植案例中,就有2例是採無血緣關係的健康青年人糞便,其中一名爲88歲病患,去年因大腸癌術後感染化膿破裂開刀,使用大量抗生素治療後,今年4月開始腹瀉不斷,一天拉7至8次肚子,確診困難梭菌感染。
腸胃科醫師建議採爲菌叢植入術,原本希望採用孫子糞便,卻在檢驗中發現幽門螺旋桿菌,其餘家人也無合適捐贈者,只好從微菌銀行撈檢體,經詳細比對後植入,成功緩解腹瀉症狀;還有一名87歲男性,也是接受了無親屬關係的糞菌移植,終於找回健康。
▲林口長庚成功的5名案例中,有2例就是非親屬移植。(圖/記者嚴雲岑翻攝)
林口長庚分子感染症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兒童感染科教授邱政洵表示,糞菌移植技術是透過健康捐贈者的腸道菌叢,以灌腸、內視鏡或口服膠囊方式植入病人腸道,以恢復菌相平衡,目前5例皆是採內視鏡植入,追蹤時間從2個月到1年,均無復發跡象。
雖然糞菌移植可接受無親屬關係的腸道菌叢,但邱政洵強調,「學齡前孩童還是建議先從家人做篩選。」這是因爲15歲以前腸道菌相尚未穩定,貿然移植無血緣關係糞菌,怕會有排斥現象。但15歲以上的青少年到老年人腸道菌相分佈類似,因此把年輕人的腸道菌叢植入老年人體內,只要經過嚴格篩檢比對,都能順利改善腹瀉。
▲長庚醫院舉辦微菌移植治療成果發表記者會。(圖/記者嚴雲岑攝)
至於微菌銀行的糞便從哪來?邱政洵表示,目前優先考慮對象,仍爲20至30歲的健康年輕人,但捐贈條件嚴格,不只BMI要正常、3個月內不能出國、不能吃補品、益生菌,1等親有2人以上罹有大腸癌者,都不在考量範圍,通過問卷調查後,還要進行抽血確認肝腎功能,最後纔會採樣糞便進行抗藥性細菌培養。
「美國就是因爲篩檢太鬆,纔會有2人移植後不幸喪命。」邱政洵提到,目前臺灣糞菌移植的治療率超過9成,治癒率接近百分之百,爲了推廣這項醫療新技術,長庚醫院已成立「微菌治療中心」,致力進行臨牀與轉譯研究,以期未來除了腸道疾病外,也可將糞菌移植用在治療代謝症候羣、癌症與神經系統疾病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