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俄烏戰爭週年 經濟制裁爲何雷聲大雨點小

圖爲歐盟執委會主席範德賴恩15日在歐洲議會致詞。(圖/美聯社)

歐盟27國22、23日連續開會,仍無法趕在24日俄烏戰週年前達成第10波對俄製裁共識。一年來各方爭辯制裁爲何不如預期?關鍵在歐盟決策模式導致「雷聲大雨點小」,而且這雨還下得很慢。

「制裁是一種慢性毒藥,有點像砷,需要時間(發揮作用)。」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對外事務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在15日回顧俄烏戰爭以來的歐盟因應政策時,提出這個比喻。

外界批評歐盟對俄製裁未見效,例如國際貨幣基金(IMF)甚至預估俄國今年經濟成長可達0.3%,比歐盟中最大經濟體德國的0.1%還高。

根據歐盟出版品辦公室(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6日發佈的說帖,目前90%歐盟自俄進口的石油已遭禁、70%俄國金融體系的資產受制裁、1386人和171個實體機構被抵制往來。

歐盟在另一份報告分析雙邊貿易,顯示俄國更依賴歐盟。例如俄國市場需求佔歐盟總生產的0.7%,但歐盟需求則佔俄國生產9.4%;歐盟依賴俄國10種產品,佔總進口價值的0.2%,但俄國對歐盟820種產品有依賴,佔俄國進口價值15%,而且其中7成很難分散來源。

換句話說,歐盟對俄國的經濟影響力應該很大,那爲何已連續9波制裁,發動戰爭且仍無意停止的俄國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卻似乎「沒在怕」?

主要原因是歐盟決策模式給了俄國餘裕。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每一波制裁方案提出後,就會進入27個成員國的討價還價期,讓受制裁對象在真正定案、執行前能預作準備,包括俄國央行、銀行和親蒲亭的俄國富豪都有時間「搬錢」。

更別說歐盟自己還會訂下緩衝期,例如去年6月宣佈「年底前」全面禁止進口俄國石油,使俄國有半年時間尋找新買家,包括中國、印度、土耳其。

如同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研究員夏吉納(Maria Shagina)在歐洲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採訪中說:「(制裁)需要帶來震驚反應,才能發揮最大效果、奪走目標對象的調適期。」

但歐盟外交政策必須經27國一致決定,很難讓蒲亭震驚到措手不及。何況經濟制裁本質是一把雙面刃,許多國家想降低對自身經濟衝擊,於是成了「豬隊友」。

匈牙利就是歐盟對俄政策的最大麻煩製造者。去年俄油禁令卡在匈牙利近一個月,直到匈牙利爲自己爭取到額外緩衝條件才同意。波蘭等國提議制裁俄國核能國營企業Rosatom,也遭匈牙利反對。在俄國提供融資信用擔保下,Rosatom將爲匈牙利興建2座核反應爐。

不過也有研究指出制裁有效。柏林智庫「德國外交關係協會」(Germ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DGAP)的拉克茲(Andras Racz)等3位學者近期發表評論認爲,制裁主要目標是弱化獨裁者的戰爭機器,而非期待能立即停戰。

他們主張,俄軍這次戰事不順,與歐盟自2014年俄國入侵烏克蘭的克里米亞(Crimea)後就施加制裁有關,包括法國與俄國2011年簽約供應4艘西北風級(Mistral-class)突擊艦的合約,便因歐盟制裁而取消。

拉克茲等認爲,去年加碼的國際制裁,也有效牽制俄軍,包括H-100巡弋飛彈就無法取得來自臺灣、荷蘭、美國及瑞士的關鍵零組件。

至於俄國經濟面,3位學者主張盧布匯率常隨進口或出口制裁而升或貶,無法反映國民福祇或證實制裁效力,且如今俄國內部數據變得不透明;相對的,如耶魯大學研究指出,約1千家西方企業撤離俄國,使得約1百萬個工作職位消失,這種實質衝擊才更值得佐證。

無論如何,歐盟集體制裁,仍會比歐洲各國自行其是有力量。

值得留意的是,前述歐盟分析報告另指出:「歐盟與中國在俄國主要貿易伙伴中具有高度互相取代性,這情況或許已經在發生。」

換言之,中國能夠大幅抵消歐盟的制裁效果。那麼趁着中國在外交上仍對歐盟有期待,歐盟能給中國更多壓力嗎?可惜以歐盟成員國的分岐,中國議題要達成共識恐怕更難。

給蒲亭的「慢性毒藥」何時才能產生致命性,歐盟或許可以等,但烏克蘭人還能再等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