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香港「兩制」不斷收緊 經濟也要配合北京

基本法23條立法後,國際社會重新審視香港的政治經濟環境。時事評論員劉紹銳指出,北京對香港的「兩制」,包括政治及經濟都不斷收緊,香港的經濟決策也要配合北京的大方向,北京衡量利害關係下才給予香港一些空間。

香港2020年6月30日實施國安法,3月23日進一步立法實施基本法23條,國際社會認爲北京進一步收緊香港的政治環境。

在經濟方面,香港政府跟中國大陸政府一樣,在經濟堪憂下需重新吸引外資,港府努力嘗試維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目前香港的經濟體系與中國大陸仍有一些差別,如港幣仍然與美元掛勾,又或是疫情期間香港不需要跟隨大陸「清零」等,外界對北京是否在經濟或非政治上給予香港一些自主空間仍存有想像。

香港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向中央社表示,「兩制」已經在不斷收縮,無論是在政治上的體現或經濟上的自主權,也無論是「一國」或是「一城」,甚至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框架下。

他表示,過去多年香港在政治及經濟上都要服務中國大陸,只是北京在不同階段對香港有不同程度的收緊。

劉銳紹說,在政治上,2007年及2012年香港泛民主派仍能派代表參加香港特首選舉,2014年北京開始收緊香港的政治發展。在政制改革的敏感時刻,北京發表「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白皮書,提出中央對香港擁有「全面管治權」。

之後北京收緊了特首及立法會的選舉辦法,香港沒有雙普選,引發「雨傘」運動。

2019年港府提出修訂逃犯條例,引發「反送中」運動。2020年香港實施國安法,大批泛民主派被捕,之後港府修改立法會及區議會選舉制度,只有「愛國者」能參選。

劉銳紹指出,在經濟上,香港的最終決策權及主導權也在北京手中,這在2019年之後愈來愈明顯。其中最明顯的例子是粵港澳大灣區,北京要香港融入大灣區,不但想要香港人才轉移,甚至港府發放補助老人看病的醫療券,也可在大陸使用。港府投入鉅額資源發展「北部都會區」,都是配合大灣區。

他說,這對香港來說是一種收縮型的結合,「也是香港經濟發展方向的實質轉變」。

劉銳紹認爲,北京保留香港經濟上與大陸有些不同,「是北京的實用主義及利害關係考慮下而出現,不存在『一國兩制』下爲香港保留某些權利。」

他說,過去多年都有人提出港幣與美元脫勾,甚至與人民幣掛勾,「但現實上做不到,做了對香港、對北京也沒好處。北京認爲要保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纔給予香港在執行層面有決策權。」

總結目前香港的情勢,劉銳紹說,「現在的收緊,只能說緊處未算緊,令香港停頓甚至走回頭路,無人知以後會怎樣。」

北京對香港政治經濟進一步收緊,加上中外關係變化,已影響外資在香港的投資。

據調查,香港今年第1季首次公開募股(IPO)集資額只有47億港元(約新臺幣193億元),年跌30%,創2009年同期以來新低。今年初,印度股市規模達到約4.3兆美元,首次超越香港;許多未能在美國上市的中資企業,都放棄赴港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