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大參考》賴清德將在520向誰「表白」?(郭雪筠)
賴清德(資料照片,總統府提供)
在賴清德的上任進入倒數計時之際,臺灣政壇一片熱鬧。一方面,在臺灣內部, 「特赦陳水扁」 的議題熱鬧滾滾,國民黨立委表態將集體缺席賴清德的就職典禮,民衆黨則號召在5月19日上街集會;另一方面,隨着時間日近,賴清德在就職演說上對兩岸的態度,被媒體與學者各種猜測。
陳水扁已是邊緣人物,放與不放,也不過是臺灣內部茶杯裡的風暴。網上有人跳出來讓陳水扁重披戰袍,純屬鬧劇。在數天前已經高調錶態「(就任後)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日本有事,也是臺灣有事」的賴清德,能掀起的風暴,可遠大於特赦陳水扁這類議題。
5月12日,國民黨團副書記長許宇甄呼籲,兩岸問題是重中之重,期待賴清德釋出善意。與此同時,臺灣媒體傳言,賴清德將在就職演說中對大陸釋放善意。而賴清德選擇的海基會董事長爲民進黨內重要人士、且被視爲「知大陸派」的鄭文燦,這又被解讀爲在兩岸上釋放善意。
事實上,類似的呼籲與分析,在2016年、2020年蔡英文就職演說前夕都出現過,是臺灣部分人士分析兩岸時固有的慣性。兩岸在政治上建立溝通基礎,並非在演講稿中逐一摳字詞、或是任命了某位「知大陸派」官員這麼簡單。
於大陸而言,兩岸要溝通,一有「兩岸同屬一箇中國」之政治默契,二有「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兩岸一家人)」之情感與歷史共鳴,馬英九在4月時以「中華民族」之情感敘述再次開啓大陸之行,臺灣陸委會立刻表示「這(中華民族)是沒有必要的陷阱」。已表態「臺灣與日本是命運共同體」的賴清德上任後,這兩者料想都很難有。
於賴清德而言,兩岸不論是政治、還是民間交流,都會採取防守策略。
●賴清德時期的兩岸交流會如何?
縱覽賴清德上任前的種種表態,兩個說法值得注意,其一是4月時,賴清德表態過的一段話:「希望兩岸之間可以理解、諒解、並尊重各自的立場,也要重視珍惜彼此的善意,由兩岸執政黨負責任展開良性對話」;其二是他提到就職後有三項工作要做,「守護『主權』、社會改造洗滌人心、平反政治受難者」。
綜合以上二者,可以擘畫出賴清德期許的未來:一方面,在兩岸上,延續蔡英文時期路線,不斷表態臺海和平,持續告訴臺灣民衆「臺灣已展現善意,兩岸關係至此,錯不在我」。
另一方面,在臺灣內部,歷經蔡英文八年,「去中化」的臺灣歷史已成爲政治正確、甚至與「西方民主價值」 捆綁。「平反政治受難者」之矛頭只有國民黨,而無過去殖民時期對臺灣造成傷害的日本。 「社會改造洗滌人心」意即將動用一切穩固現有意識形態,「平反政治受難者」這樣的「政治正確」會使國民黨持續揹負歷史包袱。
在這樣的情況下,國民黨努力之兩岸交流能被轉向爲「不站在西方民主的一方」,既符合了民進黨多年來給國民黨塑造的「威權象徵」,也可使無力與大陸建立溝通的民進黨持續站在「政治正確」的一方。
日前國民黨立委傅崐萁率團赴陸,而後大陸宣佈開放福建居民赴馬祖旅遊與臺灣文旦柚輸陸,這並非個案,2023年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率團參加海峽論壇後,大陸也恢復了臺灣釋迦輸入。在這兩起事件中,陸委會的迴應均是負面與警惕。
於大陸而言,兩岸交流固然有政治考量,「期望臺胞瞭解大陸」之情感訴求仍強;而於賴清德而言,兩岸交流是基於「反正無法全面阻攔」之客觀事實,而非「兩岸應多瞭解對方」。
賴清德固然言「希望兩岸負責任展開良性對話」,但他亦知曉在民進黨尚存「臺獨黨綱」的情況下可能性極低,於是對兩岸關係只能嚴防,會期望兩岸交流能控制在一定限度、並且交流結果是能被自己牢牢掌控的。
賴清德時期的兩岸交流,是積極正向的、還是「守護臺灣民主,防止滲透」,全建立在執政者之需要,而他的個人色彩濃厚、且對兩岸交流並無多少情懷,以意識形態爲主的導向料想更強。
●賴清德難有突破
如上所述,兩岸關係,在本次選舉中討論度偏低,三位候選人的兩岸政策並不出人預料,這代表兩岸關係不重要嗎?恰恰相反。
在今年大選後,民進黨內部進行了改革,力圖挽回年輕人,但賴清德當前之形象過於「老綠男」,遠不如牢牢掌握「LGBT」票羣之蔡英文,因此,未來民進黨是否使用TikTok之議題日益被討論。
拜登日前簽署法案,要求字節跳動剝離TikTok美國業務,但在今年二月,拜登在TikTok上發佈了第一則短視頻,其競選團隊並不放棄使用TikTok。《紐約時報》將這樣的矛盾形容爲「競選喬」(Campaign Joe)和「外交政策喬」(Foreign Policy Joe)的衝突,這樣之矛盾感也「遺傳」給民進黨。
拜登在TikTok上發佈視頻後,有民進黨政治人物連忙表示「重要的是內容,不是平臺」,與以前呼籲「下架抖音」的模樣大相逕庭。之前「科目三」在臺灣流行時,民進黨中常委許淑華曾表示,「問一些年輕人爲何討厭民進黨,他們也說不出所以然,只覺得是一個風潮。以前民進黨可以帶領年輕人支持的風潮,爲何現在不行?」
十年前,民進黨引領的「太陽花潮流」將自身打造爲臺灣「絕對政治正確」的代表;十年後,即便賴清德能動用「文化部」、「教育部」等一切機構「洗滌人心」,也再難回到十年前之盛況。
「親中賣臺」、「老態龍鍾」是「太陽花一代」對國民黨的形容。但於更年輕、從小刷TikTok的臺灣人而言,「只會反中,啥都不會的上一代人」,何嘗不是民進黨的標籤?
展望未來,縱然不是國民黨、縱使不是柯文哲,因爲精神需求,臺灣年輕人仍會去尋找「比民進黨更潮流、看似非藍非綠」之替代品。
展望未來,民進黨並未在立法院取得過半,國民黨雖能發揮一定製衡,但仍無法扭轉民進黨「選國民黨就是選大陸」之議程設置。兩黨長期拉扯,厭倦藍綠的年輕族羣所期望看到的「跨黨派合作」恐仍敗於傳統的政治惡鬥,賴清德難有大突破。
平凡、庸碌、維穩,「不出大錯就好」,料想是賴清德的心之所求。(作者爲《臺北女孩看大陸》作者、《鳳凰大參考》特約作者)
(本文來源:鳳凰網《鳳凰大參考》,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