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SPAC非易事 國際資金人脈成重點

SPA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在美國資本市場已運作20多年,疫情期間美國貨幣政策大寬鬆導致資金氾濫,SPAC作法被拿出來用於「圈錢」,也獲得實際的迴應,根據統計,2020年共有248家SPAC在美國資本市場上市,累計募資達833.35億美元,首次超越傳統IPO上市模式,到了2021年,美國SPAC的IPO數量高達613家,總募資額更創下1,623.94億美元新高。

此一熱潮也吸引亞洲的新加坡和香港跟進。永堅資本執行董事郝偉傑表示,近年資金大量涌入SPAC,明星企業與創辦人蔘與者衆,從結果證明,SPAC作爲資本市場的一種「創新型IPO工具」可說是成功的。

張正皓給予臺灣新創企業赴海外融資四點慎重建議:一、開始構想SPAC的前期,就要想要對接海外資金、國際金融機構的連結,不要自我設限於臺灣的資金或金主,要做好國際法人關係(IR);二,要先有「對標」的企業,最好是行業裡的主流企業和他們的資金,這樣能爲臺灣的新創企業提升地位;三、前兩個作法,只要是有利於未來二級交易市場的流通,避免太過冷門的結合;四、上架SPAC之後的股價表現也是重點,「上市之後纔是真正的開始!」

張正皓曾輔導投資港美股IPO項目已有64個,其中SPAC項目就有17個,在亞洲有「SPAC操盤王」之稱。他和臺灣分享SPAC的成功之道,主要程序有兩項:一是先募集資金「造殼」,另一則是尋求有營運前景的未上市公司,再將之併購。根據他的經驗,SPAC能作到成本低、時間短、確定性高等三大優勢。

儘管市場熱潮不息,郝偉傑提醒,歷史證明任何一種模式的迅速成功,肯定會伴隨着「投機主義者」的到來,參與SPAC的國際機構、金主對於企業的選擇,也會提出更專業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