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師大學報》數位經濟中的消費新內涵與消費力培育(韓文龍)

中國數字經濟佔GDP比重38.6%,增速是GDP增速的3倍多。圖爲2020年10月在福州舉行的第三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中新社)

在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數字(數位)經濟爲中國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中國已經成爲世界上第二大數字經濟體,數字經濟佔中國GDP比重已經超過了三分之一,成爲增長最快的領域。2003-2018年,中國數字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增速顯著高於同期GDP增速,其中2018年數字經濟名義增速達到了20.9%,遠高於2018年GDP6.6%的增速 。同時,中國數字消費也呈現出了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2019年網路購物交易規模達10.6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16.5%;通過跨境電子商務平臺進出口商品總額達1862.1億元,增長了38.3% 。

當前,面對美國等國家對中國進行全面遏制和打壓,我們必須堅持以國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構建國內大循環體系關鍵是讓內需成爲拉動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力量,其中消費是擴大內需的重中之重。當前,中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接近60%,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要擴大消費需求,一是要不斷增加居民收入,奠定擴大消費的收入基礎。二是要通過供給結構性改革提高產品質量、提升品牌價值、增加產品附加值、擴大服務內涵。三是要大力發展數字消費,以數字消費引領消費新趨勢,實現消費的轉型升級。深刻認識數字消費新內涵的變化,把握數字生產力和數字消費力的辯證關係和經濟規律,培育數字消費力是擴大消費需求,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

數字經濟中的消費新內涵

(一)數字消費內容多元化虛擬化個性化

數字經濟時代,消費內容出現了新變化。一是消費內容的多元化。數字經濟時代傳統消費內容逐漸實現了數字化轉型,即,可數字化的傳統產品和服務逐漸進行了數字化轉型。第一二產業等實體性產業通過「互聯網+」、數字化和智能化進行結構轉型,不斷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第三產業中的現代服務業與數字化融合比較快。由於服務業中的很多內容具有非實體性特徵,非常容易與數字技術結合形成新的服務內容。如銀行和保險行業的部分產品和服務逐漸向數字化轉型,網上銀行、在線理財和數字保險產品等逆勢成爲了這些行業的新增長點;其交易模式也逐漸轉爲在線交易。數字經濟時代,數據產業化創造了新消費內容。數字產業化即通過數據儲備、數據挖掘和數據可視化等技術,對數字實現管理、開發和利用,形成數據產品,例如網路操作、廣告推送、大數據營銷、搜索服務、數據定價和交易等。數據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帶動了數字產品服務的新消費,其內容涵蓋新聞資訊、社交娛樂、短視頻、教育培訓、知識學習等各個方面。總之,無論是傳統消費內容數字化,還是數據產業化發展都依靠數字技術形成了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使得人們的消費選擇範圍更加廣泛。

二是消費內容的虛擬化。隨着收入的增加,傳統的衣食住行中的物質化內容的比例逐漸降低,人們消費中非物質類的商品越來越多。例如,以互聯網爲載體的視頻、圖片、音頻和文字等成爲了人民越來越重視的精神享受內容。馬克思在討論勞動力價值時提到勞動力生產和再生產過程,既是勞動力恢復的過程,也是新的勞動力形成過程,故勞動力價值包括:(1) 維持勞動者自身正常生活狀況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2) 維持勞動者家屬子女即勞動力的接替者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價值;(3) 勞動力的教育與培訓費用。勞動力價值的決定,還包括歷史和道德的要素 。在馬克思所處的時代,勞動力價值的內容主要以物質內容爲主,而在數字經濟時代,勞動力價值中的精神層面的內容越來越多。隨着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和雲計算等新技術的發展,消費內容越來越虛擬化。例如,網上娛樂、通訊視頻、數字教育、社區論壇等均是在網路虛擬空間等完成的。人們可以購買虛擬產品或信息產品來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商品的虛擬化,使得人們的消費模式也發生了改變,網路空間成爲了人們獲得虛擬消費商品的新場所,虛擬商品的需求規模不斷擴大。

三是消費內容的個性化。改革開放40多年來,隨着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物質和精神產品實現了極大豐富;同時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目前中國已經形成了4億左右龐大的中等收入羣體。供給能力和需求能力的雙向擴張,爲居民的個性化消費提供了基礎。數字經濟時代,憑藉數字技術形成的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進一步催化了居民消費需求。消費的個性化,即不同的消費者關注不同產品和服務的不同點,在功能、設計、品牌、體驗、服務等方面提出了個性化的要求。例如,對於新聞資訊,不同的消費者會關注不同的內容。騰訊新聞和企鵝智庫聯合發佈的《互聯網第一戰場:2019泛內容消費趨勢報告》顯示,男女對不同類型的新聞資訊的關注度是不一樣的,男性更偏好科技、軍事、財經、體育和汽車類新聞資訊,女性更偏好生活常識、娛樂、健康和教育類新聞資訊 。隨着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數字經濟的發展和使用,在數字經濟中更容易滿足和實現個性化的需求。不過,數字經濟時代的消費也容易被「潮流」和「意見領袖」所左右。通過大數據和可視化技術,藉助網路廣告、現場直播等方式,存在「關鍵意見領袖」的引導作用和「關鍵意見消費者」的評價作用。如「直播帶貨」等明星示範效應,和「服務評價」等結果反饋效應,會引導消費者對某種產品和服務產生非理性偏好。

(二)消費模式的網路化和平臺化

數字經濟時代,人們的消費模式發生了巨大改變,網路和平臺逐漸佔據了消費渠道的主導地位。在線零售快速發展,已經成爲人們賴以生活的新方式。在數字經濟時代,網路成爲了連接生產者供給者和消費者的中間紐帶,通過信息傳遞和互動,消費者可以獲得個性化的商品和服務。互聯網的快捷和便利使得消費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得消費邊界不斷擴展。消費者可以在網路上購買家電、書籍和日用品等,還可以購買虛擬化的產品和服務。網路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較快地實現供需雙方信息的匹配,供給者可以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當前,平臺經濟正在成爲數字經濟領域發展的新趨勢,它依靠數據收集、數據傳輸、數據處理和數據挖掘等形成了商品流和信息流的集成,正在形成跨越時空的全球性網路體系,連接了全球範圍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活動 。平臺經濟的崛起極大地改變了消費者的消費模式。消費者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接入某一專業平臺就可以完成商品的篩選、購買、評價和服務的預定等。平臺經濟已經深入到了居民生活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例如,在京東、淘寶等購物平臺上可以購買各類生活用品,通過美團、餓了麼等平臺可以點外賣,通過攜程和飛豬等旅行平臺可以預定機票和酒店等,通過滴滴打車等平臺可以預約網約車等。平臺經濟的崛起極大地方便了居民的生活,提高了資源配置和使用的效率,深刻改變了居民的消費模式和習慣,也帶動了新經濟的快速發展。據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全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85239億元,比上年增長19.5%,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爲20.7%,比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 。中國作爲世界上第二大數字經濟體,數字經濟作爲新經濟,2019年佔GDP的比重超過了30% 。

(三)數字化零售與消費的全球化

數字經濟時代,數字化零售具有洞察消費需要、促進供需匹配和聯動再生產資源配置的潛在機制 。數字化零售實際上較好地連接了生產者和消費者,提高了商品流通的速度。平臺經濟的崛起加快了數字化零售的快速發展,使得商業資本在數字經濟時代越來越處於核心地位。商業資本的循環,也因爲具有了數字技術的助力,節省了流通時間,提高了商品流通速度。例如,現代倉儲和物流技術的發展已經讓貨物「朝發夕至」成爲了普遍現象,通過數字平臺進行的網路購物已經成爲了居民消費的普遍選擇。以中國爲例,研究報告顯示,截至目前中國已經擁有超過9億網民,互聯網普及率達到了64.5%,2019年網路購物交易規模達10.63萬億元,同比增長16.5%;通過跨境電子商務平臺進出口商品總額達1862.1億元,增長了38.3% ,已經形成了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消費市場和貿易市場。

藉助於現代信息和網路技術,數字化零售和平臺經濟正在實現全球化擴張。平臺經濟的全球化擴張背後是資本邏輯推動的,即資本要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就需要超越時空限制,通過國際市場擴張來完成生產網絡、銷售網絡和需求網絡的全球化佈局。客觀的講,平臺經濟全球化一方面帶來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全球生產和供給,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和市場交易效率。平臺經濟等的崛起,也加快了商業資本的循環,使得具有優勢地位的數字化零售平臺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超額利潤。另一方面,隨着平臺經濟的發展,商品流通領域的壟斷問題也日益突出。例如,亞馬遜作爲全球市值最大的在線銷售平臺之一,其市值已經突破1萬億美元,其佔有全球在線零售市場的比例超過了40%。通過這種平臺壟斷優勢,亞馬遜的創始人貝佐斯獲得了鉅額財富,多年蟬聯世界首富。平臺經濟的兩極分化效應,使得平臺經濟的商品銷售規模擴大了,銷售速度加快了;同時也使得實體店舖遭遇了生存困境,正在面臨艱難的轉型。對於全社會來講,數字經濟時代的數字化零售和新消費改變了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之間價值實現的方式,使得實體經濟越來越依附於平臺經濟等來完成價值實現。平臺經濟構建起了全球性的生產網絡和銷售網絡,使得商品的價值生產和價值實現更加國際化和社會化了。

數字經濟中生產與消費的辯證關係

從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視角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的生產與消費之間存在着互相促進與互相制約關係。因此,研究數字經濟中的生產與消費的關係要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新事物和新趨勢;同時要重點把握和運用數字經濟中的生產與消費的新規律。

(一)生產決定消費的方式

生產決定消費的方式,有什麼樣的生產方式就有什麼樣的消費方式與之相適應。數字化生產方式決定了消費方式也逐漸向數字化轉變。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信息技術,通過平臺經濟鏈接起來以後,不同市場主體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了。數字經濟時代,社會分工更加多樣化和深化了,全球互聯網的發展推動生產和消費打破了地域和時間的限制,可以實現關鍵性要素、產品和可貿易服務在全球範圍內的流動和有效配置。數字技術推動產業發生了新變化,產業數字化已經成爲了新發展趨勢。數字技術與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正在實現深度融合。互聯網+農業,工業互聯網和物聯網、服務業智能化正在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使得人類進入了數字化和智能化新時代。生產的數字化和智能化,也要求與之相匹配的消費方式實現數字化和智能化。其中,平臺經濟成爲連接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中介組織。平臺經濟能夠憑藉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和網路效應,將衆多的生產者和消費者連接在一起實現供給和需求的快速匹配,縮短了產品從生產環節到消費環節的時間,加快了資本循環,降低了交易費用。

此外,生產的結構決定消費的結構。按照馬克思的兩大部類擴大再生產原理,第一部類生產的生產資料要滿足兩大部類擴大再生產對生產資料的需要,第二部類生產的消費資料要滿足兩大部類擴大再生產對消費資料的需要。數字經濟時代,仍然需要遵循兩大部類擴大再生產的原理。第一部類的生產資料的範圍更加寬泛了,數字型生產資料等成爲越來越重要的生產資料,例如各類芯片已經成爲智能生產和智能服務的核心生產資料。核心數字生產資料的再生產成爲一國製造業和服務業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中國在芯片等核心生產資料領域受到了「卡脖子」等問題困擾,尤其是美國動用國家力量打壓華爲,對中國實施技術封鎖和遏制戰略以後,高端芯片等再生產成爲了我們面臨的新挑戰。當前,華爲、中芯國際等一大批企業加大了芯片領域的研發投入,將會逐漸解決芯片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問題。以上的案例分析說明,只有實現了生產資料部門核心產品和技術的突破才能進一步支持第一部類和第二部類的擴大再生產,由此才能提高消費資料的質量和品質。

(二)消費創造出新的生產需求

消費是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既是檢驗國民經濟循環是否有序有效的標尺,也是向社會再生產其他環節反饋信息的指示器 。馬克思區分了「生產的消費」和「原來意義上的消費」(即生活性的消費)。數字經濟時代,無論是「生產的消費」還是「生活性的消費」都發生了改變。在數字生產過程中,除了傳統的資本、勞動、土地和技術等要素外,數據也作爲重要的要素投入生產過程,甚至在數字化生產過程中成爲主導型要素,正在改變傳統生產過程中的技術結構和組織結構等。馬克思認爲生產決定消費,生產「生產出消費的對象、消費的方式和消費的動力」 。數字化經濟時代,數字化的生產方式產生的產品內容也逐漸數據化、虛擬化,消費也從傳統的實體店轉移到了網路空間和網路平臺,例如網路購物、在線娛樂、網路醫療、平臺經濟。人們的消費方式越來越依賴於網路平臺。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佈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到2019年6月止,中國網路購物用戶規模達到了6.39億,較2018年底增長2871萬,佔網民整體的74.8% 。數字消費中,人們消費的動力也由原來的物質生活享受轉向了精神生活享受。數字化的產品和服務可以更好的滿足人們的各類精神需求,例如人們對真善美等的追求,促使人們通過網路途徑和信息平臺去關注科學、哲學、藝術、休閒和娛樂等信息。

消費作爲前一個再生產過程的終點和新的再生產的起點。它既受到生產的制約,也會對生產產生重要影響。馬克思指出,「消費創造出新的生產的需求,因而創造出生產的觀念上的內在動機,後者是生產的前提」 。數字經濟背景下居民消費呈現出電子商務市場規模持續增長、居民消費增長勢頭強勁、數字經濟基礎產業與居民消費協同發展、數字消費逐步佔領居民消費的新高點、90後展現出巨大的網路消費潛力、中國跨境電商快速發展六大態勢 。隨着數字化消費模式的發展,個性化與定製成爲新的趨勢。消費端的變化必然要求生產端作出及時調整,通過柔性生產、智能製造和生產服務化來滿足客戶的各類需求。通過客戶端的及時反饋,生產端可以快速調整生產工藝,創新產品和服務,不斷滿足客戶的新需求。馬克思提出了擴大消費的途徑,「第一 要求擴大現有的消費量;第二 要求把現有的消費量推廣到更大的範圍以便造成新的需要;第三 要求生產出新的需要 發現和創造出新的使用價值。」 數字化生產方式下,生產者不僅需要通過大數據分析快速創新產品和改進服務來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需求,而且需要「熊彼特式的創新」來主動引領新消費。

(三)生產與消費的良性互動

在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生產與消費之間的互動要通過分配和交換這樣的中介才能實現。馬克思認爲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一個社會形成財富的重要基礎,也是人類生存的本質要求,同時物質生產資料的交換是物質生產得以實現的基本前提。一個社會中的交換關係涉及到國內交換和國際貿易兩個方面。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國內交換主要依靠市場機制來完成,國外交換主要依靠國際貿易和國際市場來完成。數字經濟時代,交換的組織形式發生了重大改變。作爲適應數字技術體系的資本積累和社會生產與再生產的新組織形式,平臺經濟依靠高效的數據採集和傳輸系統、發達的算力以及功能強大的數據處理算法所支持的數字平臺,跨時空跨國界跨部門地集成社會生產、分配、交換與消費活動,大力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發展 。平臺經濟憑藉強大的規模效應和網路效應,已經成爲數字經濟領域主要的交換形式。在全球數字經濟發展中,美國的亞馬遜成爲全球最大的在線交易平臺,同時優步、愛彼迎、臉譜、推特等數字平臺企業已經成爲了大型國際數字公司,對歐美等國家的數字服務市場形成了壟斷。中國作爲世界第二大數字經濟體,也形成了以騰訊、阿里巴巴、京東等爲代表的大型數字平臺企業,成爲了數字經濟交換便利化的重要推動者。平臺經濟將生產者和消費者有效的連接起來,可以快速實現生產與消費的匹配,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經濟運行效率。

一個社會中的分配關係是由兩個層面制度決定的,一是由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決定。從唯物史觀角度講,分配製度是由一個社會的統治階級制定,併爲佔有主導地位的生產資料所有者的利益服務的。例如,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家佔有絕大多數的生產資料,所以按資分配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核心分配原則。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主要的生產資料歸全體人民共同所有,所以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核心分配原則。對於中國的具體國情來講,中國已經是社會主義國家,但是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以堅持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二是由具體的資源配置機制決定的。人類社會的資源配置機制是多樣化的,例如有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權威機制、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計劃機制和現代市場經濟中的市場機制。中國已經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具體的生產過程中,資本、勞動、技術、土地等要素都要參與使用價值的形成,爲了體現稀缺資源的經濟價值,各個要素可以根據參與使用價值形成的貢獻來獲取相應的要素報酬。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作爲關鍵性的要素也要參與數字產品和服務的使用價值形成過程,所以也要獲得相應的報酬。在收入分配中,各要素所有者獲得相應的報酬後就會成爲消費者。收入分配的合理性和公平性決定各個要素所有者能否獲得合理的報酬。只有形成合理的分配關係才能充分激發要素所有者的積極性,才能充分釋放各要素所有者的消費潛力。

培育數字經濟中的消費力

(一)生產力與消費力的矛盾運動

在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中,消費力是指消費者的消費能力。消費力可以分爲個人消費力和社會消費力。個人消費力由其收入水平決定,社會消費力主要與整個社會的分配製度相關。馬克思指出「消費的能力是消費的條件,因而是消費的首要手段,而這種能力是一種個人才能的發展,一種生產力的發展」 。可見,提高消費力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重要途徑 。因爲要發展生產力既要通過技術進步和組織創新等實現勞動時間的節約,也要通過提高消費者的消費力來實現商品價值。要發展生產力就需要提高消費力,同時要提高消費力需要以發展生產力爲前提,這兩種力是需要互相支持的。所以馬克思指出「發展生產力,發展生產的能力,因而既是發展消費的能力,又是發展消費的資料」 。馬克思的這一論述可以理解爲發展消費力和發展消費資料是發展生產力的兩種重要途徑。「社會消費力既不是取決於絕對的生產力 也不是取決於絕對的消費力 而是取決於以對抗性的分配關係爲基礎的消費力;這種分配關係 使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消費縮小到只能在相當狹小的界限以內變動的最低限度。這種消費力還受到追求積累的慾望的限制 受到擴大資本和擴大剩餘價值生產規模的慾望的限制」 。

從人類社會的發展規模來看,生產力與消費力的矛盾運動大致可以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社會生產力落後於社會消費力,社會生產力制約社會消費力的發展,第二階段社會生產力超越社會消費力,社會消費力制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第三階段社會生產力與社會消費力實現均衡發展 。數字經濟時代,中國正處於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轉變的過程中。從總體上來看,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中國社會生產力取得了巨大進步,已經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品製造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形成了龐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2019中國人均GPD年超過了一萬美元。可以說中國已經處在了社會生產力結構性超越社會消費力的階段,從總體來講,中國社會消費力還不足。《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57.8% ,但是仍然低於發達國家70%-80%的水平。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正在向高質量發展轉變,以數字經濟爲主的一批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正在重塑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尤其是平臺經濟的崛起更是助力了消費的轉型升級,使得生產和消費的結構逐漸合理化。

(二)培育數字消費力

數字經濟時代,要實現生產力和消費力的均衡,需要大力發展數字生產力和大力培育數字消費力,重點把握以下幾點:

一是辯證地發揮好政府與市場的作用,大力發展數字生產力,豐富數字產品和服務。以數字信息技術爲核心內容的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進行,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將會極大改變。爲了主動適應數字信息經濟變革,政府需要發揮積極作用。借鑑互聯網技術和航空航天領域發展的美國經驗,國家應該加強數字信息技術領域的基礎研究,構建高質量的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培養高素質的數字信息行業的科學家、工程師和藍領工人,制定數字信息技術發展規劃和形成有序競爭的法律體系。同時,需要讓市場在要素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讓企業成爲數字信息技術和產品的主要研發者和供給者,鼓勵企業積極投入研發,努力「走出去」在世界舞臺上展開競爭,形成強大的國際競爭力。只有政府、市場和企業共同合作,才能發揮協同效應和規模效應,形成龐大的數字信息技術產業集羣,爲數字消費奠定堅實的生產力基礎。

二是改革與創新收入分配製度,不斷增加居民收入。馬克思指出「社會消費力既不是取決於絕對的生產力 也不是取決於絕對的消費力 而是取決於以對抗性的分配關係爲基礎的消費力」 。提升社會消費力關鍵是理順收入分配關係,不斷增加居民收入。只有居民收入增加了才能擴大全社會的消費力。首先,改革現行的收入分配製度,從宏觀層面要解決政府、企業和居民部門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問題,讓居民部門獲得更多的收入份額。同時構建和諧勞資關係,形成居民工資的正常增長機制。從微觀層面要解決收入分配不合理和收入分配不公平問題,讓勞動者獲得更多的勞動報酬收入,實現收入分配的起點公平和過程公平,堅決打擊和取締非法收入等。其次,創新收入分配製度體制機制,保護數據要素產權,讓數據要素成爲獲得收入的重要依據。在保護勞動者權益和增加勞動者收入的同時,要充分調動資本、土地、技術、管理、數據等各類要素所有者的積極性,讓這些要素所有者按照生產過程中的貢獻參與分配,獲得合理的要素報酬收入。再次,要通過發展的方式解決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問題。地區之間和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對中國整體收入分配差距的貢獻較大。要進一步提高居民的消費力,尤其是要提高中部、西部,以及農村居民等羣體的收入水平,通過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等路徑不斷解決地區之間和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最後,要積極擴大就業。數字經濟的發展,可能會形成創造性的就業效應和破壞性的替代效應,如果替代效應大於就業效應,就可能產生結構性失業問題。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的發展必然會對傳統行業就業者和低技能就業者等羣體產生負面影響。這就要求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要共同解決好結構性失業問題,通過再就業培訓、在崗培訓和志願者服務等方式讓更多的勞動者習得新技能,獲得新的就業崗位。

三是主動適應消費結構轉型升級要求,不斷滿足更高層次需求。馬克思在分析勞動力價值時提出勞動力的價值主要有維持其生存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維持勞動者家屬子女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勞動者接受教育與培訓的費用,還包括歷史和道德的因素等。從馬克思對勞動力價值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從勞動者生活資料的消費來看,消費需求可以包括生存、享受和發展三個層次。三個層次依次演變的過程也是社會消費力不斷遞增的過程。在生存層次,居民的恩格爾係數往往較高,在享受層次和發展層次,居民的消費支出會越來越多元化,支出方向越來越偏向於非物質化的內容。數字經濟時代,數字信息產品和服務更多的偏向於享受層次和發展層次,所以數字經濟對消費的拉動作用是比較明顯的。當前實現中國消費結構的轉型升級,就是要主動適應消費需求的新變化,重點在汽車、傢俱、家電等耐用消費品,住房,以及信息服務、教育、醫療、旅遊等方面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高供給的質量和產品的安全性、品牌度等。對於數字消費領域就是要推動數字信息產品的智能化升級,重點加強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5G、可穿戴設備、虛擬現實等數字化產品的研發和市場化運作,通過創新產品功能和提升服務品質等不斷滿足消費者需求。另外,要通過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技術與傳統服務業進行融合,培育更大規模的在線生活、學習、教育、娛樂、醫療、出行和旅遊等數字消費新領域,形成智慧生活、智慧家庭、智慧健康、智慧養老、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等高效便捷的生活方式,加快在線音樂、數字影視、網路文學、在線娛樂和在線直播等數字消費新業態和新模式的創新。

四是創新數字消費金融產品,不斷挖掘消費潛力。馬克思非常重視信用制度在現代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消費信用是現代信用制度的重要內容之一。爲了加快資本循環和週轉,實現商品的價值,可以通過適度地消費信用擴張來完成消費的擴張。現代金融中,住房按揭、汽車按揭、手機按揭等都成爲消費信用的重要實現形式。在數字經濟時代,可以通過數字金融產品的創新來實現多元化的消費信用擴張。例如,京東白條、螞蟻花唄等與電商平臺相互連接的新型數字金融產品成爲了年輕人青睞的短期消費信用實現形式。目前,城鎮居民家庭負債參與率爲56.5%,城鎮居民家庭資產負債率總體穩健,家庭償債能力總體較強,債務風險總體可控 。在堅持落實中央提出的「防範和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政策,不斷結構性降低家庭債務槓桿率的同時,可以適度創新數字金融類產品,引導消費者主動進行數字消費升級。

五是擴大社會主義條件下的集體消費,進一步拉動內需。隨着中國生產力的不斷髮展,物質財富逐漸豐富,消費基金逐漸增加,全社會用於集體消費的規模也將逐漸擴大。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用來滿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學校、保健設施等,和現代社會比起來,這一部分將會立即顯著增加,並將隨着新社會的發展而日益增加」 。當前,要滿足中國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需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適度增加集體消費的部分。要發展數字經濟和發展數字中國,就需要加快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數字基礎設施是社會主義國家集體消費的重要內容。數字基礎設施涉及到了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5G網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爲核心的新技術研發和運用的一系列物理技術工程支持體系和非物理的制度支持體系。例如,爲了落實「新基建」的要求,需要打造數據平臺、智能平臺、技術平臺和業務平臺等多平臺,形成數字經濟運行的智能化應用場景,連接政府、企業、居民等多個使用主體,實現萬物互聯互通。

主要結論

通過數字消費實現消費結構轉型升級,擴大消費需求是擴大內需,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關鍵途徑。數字經濟時代,數字技術正在改變我們的消費內涵,一方面,消費內容更加多元化、虛擬化和個性化,消費模式出現了網路化和平臺化趨勢,藉助數字零售和平臺經濟實現了消費的全球化。另一方面也在創造新的消費需求,尤其是數字產品已日漸成爲人們消費的熱點。從馬克思關於生產與消費辯證關係的論述看,消費作爲上一個再生產過程的終點和下一個再生產的起點,它既受到生產的制約,也會對生產產生重要影響。數字經濟中的消費與生產同樣具有這種辯證關係。當前,要發展生產力就需要提高消費力,同時要提高消費力需要以發展生產力爲前提,這兩種力是需要互相支持的。要實現生產力和消費力的均衡,需要大力發展數字生產力和大力培育數字消費力。培育數字消費力的重點在於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高數字消費品的供給能力和質量,改革收入分配製度形成支持數字消費的收入基礎,創新數字金融產品助力數字消費的實現,實現消費結構轉型升級來引領數字消費新趨勢,擴大社會主義條件下的集體消費進一步拉動數字消費。(作者爲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經濟系主任,副教授,經濟學博士、博士後,天府萬人計劃入選者)

(原刊載於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