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之路|大國強縣看丹陽:戴上眼鏡,出海去!

(原標題:改革開放之路|大國強縣看丹陽:戴上眼鏡,出海去!)

編者按:在中國大地上,2800多個縣級行政區星羅棋佈,這裡熱氣騰騰——全國74%的人口就在縣域的場景中工作生活;這裡也生機勃勃——正是經濟轉型的第一現場。每一天,變化都在縣城發生,個體的努力通過地緣紐帶輻射出去,帶動整個區域大步向前。《大國強縣》系列策劃第一季選取六座縣城的特色產業,講述一縣一產的故事,它們中有衣食住行的“供應商”、有關鍵技術的“攻堅者”,也有高質量發展的“硬脊樑”。正是千百個縣域百花齊放,鋪就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之路。

改革開放之路|大國強縣看丹陽-戴上眼鏡,出海去!(來源:視頻綜合)

看到這期視頻的你,如果鼻樑上架着一副眼鏡,不管你購買於何時何地,小編有五成把握猜中你眼鏡的產地。

江蘇·鎮江·丹陽

丹陽有多牛?

原因無他,這裡是世界上最大的眼鏡鏡片生產基地,年產鏡片4億副。數字太大不直觀?換算一下,相當於每分鐘生產742副!這個產量佔到全國鏡片生產總量的75%、世界總量的50%,全世界每兩個戴眼鏡的人中,就有一人使用了丹陽產鏡片!

不僅如此,丹陽的眼鏡產業從鏡片、鏡架、眼鏡盒到隱形眼鏡及護理液,無所不包。這座人口不足百萬的縣級市,有5萬人在從事眼鏡相關產業,這裡誕生了1600餘家眼鏡相關企業,手握3800多個註冊商標、7箇中國馳名商標,每年設計出的新款式就超過3000件。

早在上個世紀末,丹陽的眼鏡就走出了國門,交易額超過10億元。

2014年,“丹陽眼鏡”更是註冊爲全國工業類別中唯一的眼鏡類集體商標。丹陽還擁有全國第一家眼鏡研究所和唯一在縣級市建立的國家級眼鏡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身爲亞洲最大的眼鏡產品集散地,丹陽還承擔重任——不管是深圳、東莞還是溫州的鏡架,統統都要在丹陽完成配裝,再輸送到世界各地的眼鏡店櫃檯上。

一到週末或假期,丹陽眼鏡城的幾千個車位就會被“全面佔領”——周邊省市來配眼鏡的客戶絡繹不絕。爲此,丹陽眼鏡城還特意設置了一個遊客中心,主打的就是一個“配鏡遊”。

丹陽爲什麼牛?

拉動江蘇小城GDP直線崛起,締造中國眼鏡的產銷神話,丹陽眼鏡的“發家史”其實是中國傳統制造業發展歷程的縮影。

20世紀60年代,一批丹陽籍學徒從上海、蘇州的國營眼鏡廠返鄉,建起了社辦工廠,邁出集體創業的第一步。

進入上世紀80年代,改革的春風吹滿丹陽,全國各地的批發商坐火車來丹陽拿貨,久而久之,火車站附近興起一大批眼鏡攤位。

一個縣城供應全國眼鏡市場,批發商們都得搶着交錢等貨。

需求端熱火朝天,供給端自然要跟上,丹陽家家戶戶都在自家院子裡開闢眼鏡作坊,形成了從鏡架製造、鏡片生產到加硬鍍膜的全產業鏈,還發展出包括鏡布鏡盒、印刷包裝在內的產業集羣。

1986年,全國最早的眼鏡交易專業市場在丹陽政府的扶持下成立,當年的效益就有150餘萬元。

但一場陣痛的種子已經埋下,隨着款式更新穎的國外產品大量涌入,丹陽眼鏡產業迎來寒冬。

破局的關鍵就在於“創新”,企業紛紛變換賽道,積極自主研發新產品,突破國外企業的專利壟斷,入局全球競爭。

丹陽政府一邊鼓勵外商投資,引入國際品牌,一邊組織本地企業走出丹陽,參加世界各地的眼鏡博覽會,走向行業前沿。

開放發展的舉措爲丹陽眼鏡產業注入了強勁動能,從自研樹脂鏡片到研發功能性鏡片,再到推出個性化的定製產品,丹陽眼鏡品牌的競爭力不斷提升。

如今,生產一枚鏡片不再需要一位工人數小時的手工打磨,自動化的生產線將生產時間壓縮至40秒。從“草莽”時代走向規範化,丹陽眼鏡產業在自我革新中贏得了市場,還將看得更廣,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