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義:中國載人航天醫學保障實現了國際引領 歐盟、俄羅斯都在學我們
11月17日消息,近日,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員健康中心原副主任高建義在2023商業航天產業論壇上,發表了《航天醫學保障技術》主旨報告。
高建義表示,載人航天是爭奪制天權的國家戰略工程,航天員是載人航天的核心,航天員的生命安全與否直接關係到任務的成敗。我國建立自己的航天醫學體系面臨着很多挑戰,一方面是由於天上有很多疾病,現有技術不是很理想;另一方面,醫學保障技術體系從零創建,我們還沒有經驗,而且資源還受限,還不能照搬臨牀的。
從1998年到2015年中國航天醫學體系歷時18年最終創建了自己的保障體系,包含300餘項指標,90餘項技術,成爲我國載人航天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高建義表示,中國圍繞着國際難題,在載人航天醫學方面從三個方面實現了四大創新點,確立了載人航天醫學保障的中國範式,向世界輸出了中國方案,歐盟在學我們,包括俄羅斯。“我們解決了關鍵問題,突破了新技術,實現了國際引領。”(御柳)
以下爲高建義演講全文:
高建義:各位專家領導,各位航天人、支持航天的人,下午好。航天衛星很厲害,都是大傢伙,現在該我們人出場了,我就彙報一下我國航天醫學的進展情況。
我彙報四個方面。這三張穿白衣服的都是航天醫務工作者。
第一個,航天員醫學保障定義,航天醫學保障也角醫學監督、醫學保障,簡稱醫監醫保,我們管三方面的內容:健康檢測、檢查,健康評價預警、健康維護與促進。我們不管病,我們只管健康。在國內搞大健康的是我們,航天員都健康的,我們把他健康還管的更好。
航天員健康分兩部分:一個是訓練期,一個是任務期。我們訓練期有好多大健康的管理技術標準,這些將來可以借商業航天發展平臺做一些時。我主要彙報一下任務期,對標國際,看一下咱們現在的水平。
載人航天是爭奪制天權的國家戰略工程,航天員是載人航天的核心,航天員的生命安全與否直接關係到任務的成敗。
現在我們都看到,這麼多航天,發了這麼多次,都非常順利,航天員什麼事也沒有出。其實不然,這後邊我們醫學做了很多工作,國際上美國、俄羅斯出現的一些事件,他們航天員是健康人,但天上由於天上環境會發生非常多的醫學問題。而且俄羅斯因爲醫學問題任務失敗體現返回。雖然看着風平浪靜,其實背後有好多問題都需要醫學保障人來完成。
我們國家要建立自己的航天醫學體系面臨很多挑戰,因爲國際上好多航天醫學難題到現在還沒有解決,需要我們自己做。天上有很多疾病,比如神經潛艇功能紊亂、心血管功能失調、免疫力的問題,還有輻射的問題等等。現有技術不是很理想。第二個挑戰,醫學保障技術體系從零創建,我們還沒有經驗,而且資源還受限,還不能照搬臨牀的,我們要在十年內趕上他們四十年的發展,這個挑戰是非常巨大的我們從98年開始到2015年基本上可以了,歷時18年,我們是各方面結合,中西並舉,我們進行了大量醫學實踐和試驗,最後創建了我們自己的保障體系。這是我們的體系,300餘項指標,90餘項技術,是我們載人航天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當然現在更高級了,這是五年前的水平(PPT圖)。
我們圍繞國際難題,從三方面有四個創新點,我爭取從這四個方面對標國際給各位領導彙報一下。
創新點1,標準問題,航天醫學沒有標準,不能照搬臨牀的,也不能照搬美國、俄羅斯的,只能自己做的。我們建立了新的標準,爲我國載人航天醫學保障確立了標杆準繩。
第一個是航天員醫學鑑定與乘組醫學選拔標準。前面領導說,商業航天的標準也制定出來了,我們早期制定的是咱們國家航天標準,我們進行了大量實驗,男的、女的、飛行員、志願者大量試驗末出來的。評價指標也很關鍵,你不能照搬臨牀的,得制定一些鎮定航天員、針對他任務的指標。這是我們建立的模型、建的參數,我是08年成立的,成立以後一批一批工作者都在積累。我們自己的標準對航天員的區分特別好,實踐證明我們選擇航天員能夠完全勝任航天任務。醫學放飛和中止載人航天的生命線,確定航天員生理極值,制定標準是關鍵。航天員什麼狀態能上天,在天上什麼狀態必須回來,這就是必須得有標準的。我們每一個航天員在上天之前都會用他自己的標準,這跟臨牀不一樣,我們臨牀指標都是羣體的,但對於個體可能不適應,我們航天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這是由於我們多年地面各種工作數據的積累。這是我們的標準(PPT圖),航天員任務放飛中止重大醫學決策,當然在現在爲止,我們航天員在天上沒出現過重大的醫學事件,如果出現了,需不需要返回,需不需要中止飛行,爲了保生命,那得有標準,不能拍腦袋。
我們還有系列標準,是方方面面的跟醫學有關的,都是我們自己制定的。
這是創新點1,從零創建,實踐證明我們標準還是可行的。
創新點2,創建在軌醫學監測與評價體系。航天員在天上,要監測什麼指標、監測哪些指標、怎麼監測、最後怎麼評價,健康狀態是實時評價的。我們建立了我們自己的體系。我們早期的時候只能檢測他活着,後期能檢測到他健康狀況。因爲航天員在天上,安全是第一位的,光安全還不行還要健康,健康還不行還要高效工作,這都是醫務工作者要努力的,我們從肌理上從設備商突破。這是早期的設備,在天上受限,必須合理組合,不能浪費資源。我們是實時檢測、週期監測、按需監測、實時監測。
這是我們的在軌評價,航天員在天上心肺功能怎麼樣我們要在軌評價。還有他的體能狀態怎麼樣也有評價辦法,有在軌體能標準方法,如果體能不行就不能安排出艙活動,這都要評價。我們最終實現了在嚴苛條件下,健康狀態的精準評價、航天疾病早期預警和診斷。這是早些年幾個院士對我們的評價,我們得了一增獎,說我們技術上有重大創新,我們確實是從零創建的。
創新點3,攻克航天特因醫學難題。我們做了三方面:是神經-前庭功能紊亂、立位耐力不良、女航天員的問題。下面我展開說一下。
第一個病是神經-前庭功能紊亂,就是航天員運動兵,症狀跟地面的暈車、暈船是一樣的,頭三天是高發,發了以後不敢動,什麼活幹不了,眩暈、噁心、嘔吐,喪失工作能力。我們從多個角度入手,創建了我們的防護策略。我們的策略在地面上進行了大量試驗,車、船、飛機的,轉移的、鞦韆的,篩選了一些好的藥物進行聯合試驗。然後我們還試了三道防線,上天之前怎麼用,發生了怎麼用,都有策略。這中間研製了新的藥物,還有一些基礎防護。大家都知道身體狀態好了,就暈車暈船,技術上訓練,還有中醫藥都用了。看效果是這樣的,俄羅斯、美國自己公開的數據,發生率50%、64%,我們到現在發生率爲0。這個東西發生了大家都能看到,我們到現在沒發生過一例,我們的效果國際領先。他們說可能是亞洲人的問題,同樣是亞洲人,08年韓國女航天員上天,飛了11天,他們自己的報紙報道她受到太空暈動症困擾,開玩笑說只吃韓國泡菜,一會兒看看我們的女航天員情況怎麼樣。
這是美國自己公佈的,返回第二天開開記者見面會,站在上面,鑽桌子鑽了兩次,這就是立位耐力不良,航天返回以後立位耐力不良,女航天員更容易出現。我們從發病機理進行了綜合防護,研究了一系列產品,主要原因是我們在裡面有一個重力,血容量沒問題,但失重以後血是往上涌的,沒有重力了,臉就脹,人體就認爲你血容量太多了,就喝的少、尿的多,血容量減少了,適應了失重狀態。回來的時候,重力又來了,血容量減少了,站起來會暈厥。我們研究了很多東西,包括電解質補水補能量的東西。還有返回提高立位耐力的,還有在軌肌肉電刺激,增加下肢肌肉的泵功能,促進血液呼吸。我們三者結合,增強了自主適應的穩定性,維持腦供血,提高立位耐力。
神舟6號是我們兩位航天員返回就可以站着,沒問題。證明了我們的醫學保障能力法問題。劉洋出艙的時候啥事都許多。我們這個技術,科技部資助我們一箇中比國際合作課題,是比利時魯汶大學的教授,他本來是歐某的醫學專家,他帶着他的設備、帶着他的團隊來測我們的航天員,來測歐盟、俄羅斯的林田園,他測完以後他自己說的話,我們上天前什麼樣子、回來還是什麼樣子,不明顯,比他們好。
女航天員問題。剛纔我們看到了函購女航天員回來身體狀況非常差,看我們的,我們從多方面入手,包括中藥、調理一系列措施。看我們航天人的狀態,第一個是劉洋剛入軌,就可以穿艙,工作狀態如同在地面一樣好。
幾個院士給我們評價,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拿效果比,確實是領先的。
創新點4,創新提出載人航天中醫病機假說和防護理論。載人航天中醫藥不能缺席,爲什麼?我們在天上人是正常的,環境不正常了,我沒生病,是環境導致了我,所以西醫沒法下手。但是我們中醫藥有它的優勢,可以治未病,可以整體調節,可以未病先防,都可以。我們創建了我們自己的中醫藥言論,研製了我們的藥物,看一下我們的防護效果。中醫藥應用於航天最現成的是心血管問題,這是俄羅斯跟美國航天員在天上發生的心臟問題,心率失常、早搏一系列問題,但前提是他們的航天員身體也特別好,在地面上非常健康,上天發生了。我們的航天員到現在一個也沒發生。我們建立了我們中醫藥理論和體系。我們針對航天不同時期有不同的中醫藥理法方藥,我們研製了航天專用的太空養心丸,這次空間站上去是必帶的、必吃的。這是我們的航天員當年在天上邊吃邊玩(PPT),還邊吃邊說,我們這裡放不出來。這是我們太空養心丸藥物效果試驗結果。中醫藥在航天中的貢獻,2021年榮獲一等獎。
這是我們的醫學保障體系,確立載人航天醫學保障的中國範式,向世界輸出了中國方案,歐盟在學我們,包括俄羅斯。我們解決了關鍵問題,突破了新技術,實現了國際引領。
這是南極科考站,用了我們的技術。這是4人180天,全部用的航天保障醫學技術,推動了進步。這是歐盟和俄羅斯跟我們交流。
感謝組委會給我這個機會來介紹這個,我們也希望在商業航天發展舞臺上做一些事,把航天醫學技術看民用怎麼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