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黨勝選的背後:英國選制的弊端
(圖/路透)
7月4日是英國大選日,總體來說,卻是沉靜地不像有競選活動在進行。日前許多香港新住民的「首投族」,已表達他們的驚訝與不解。我也沒收到選舉公報,只好上網查看我選區的候選人,首要的是其所代表的政黨和其宣言(Manifesto),而個人政見卻寥寥無幾,英國投票主要是投給政黨。
英國議會分上下兩議院,上議院(The House of Lords)的議員多由王室經過與首相和重要政黨領袖協商之後任命;下議院(The House of Commons)則由公民選舉產生。全國有650個選區,由政黨,或社團和公民提名出若干名候選人,而每位選民從該選區的候選人中投選一名,贏得選票最多者,無論是否過半,都將獲得該選區的議員資格。同時,在議會中佔多數席位的政黨,成爲執政黨,其領袖成爲首相。
這樣的選舉制度,有利於大黨,造成保守黨和工黨,這兩大政黨長期把持英國的政壇。如:這次工黨取得412席,即使是佔有逾63%議席,而其全國民選的總得票率僅爲33.8%,完全不能反映民意。這英國的「簡單多數票當選」制度,已被許多專家和公民質疑,稱其爲「脫鉤的系統」(broken system),不合時宜呀!當兩大黨(工黨和保守黨)都愈來愈無吸引力。
這14年來保守黨的執政(2010-2024),歷經英國脫歐 (Brexit)所帶來的經貿摩擦不斷與投資不足,造成經濟增長停滯,公共財政緊絀;緊接着雪上加霜COVID-19疫情,所導致英國國民保健署瀕臨崩潰;加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爭,英國能源價格上漲,引發通膨加劇與生活成本危機,民不聊生。
近二年來,英國醫護、教師、地鐵、火車、郵政和機場等,多個行業接連罷工,民怨沸騰,罷工潮仍未平息。移民管控也成爲英國社會分裂的燙手議題,更有許多地方政府因爲財政赤字,申請或宣佈破產。這次選舉結果:保守黨只拿下121席 (相較選前344席,只剩3/1席次),遭遇了創黨190年來,最慘烈地崩盤式的慘敗。
這次英國大選,爲了「下架保守黨」,催出了59.9% 的投票率,雖然工黨以壓倒性逾63%議席優勢,取得國會412席位,贏得了自1997年Tony Blair 勝選(逾63.4% 議席,418席位,得票率43.2%)以來的最大勝利。然而,2024年施塔默(Keir Starmer)所領導的勝出工黨(得票總數971萬2011票,得票率33.8%),比起2017年柯爾賓(Jeremy Corbyn)所領導的敗退工黨(得票總數1287萬7918票,得票率40.%),還少了300多萬張,6個百分點,顯得相當尷尬。
在年初,施塔默選擇和猶太社區合作,拒絕提名存在反猶爭議的前黨魁柯爾賓。75歲的柯爾賓宣佈獨立參選,被開除黨籍,還打敗工黨的候選人,再度贏得連任。這可能會重挫施塔默的威信,因爲被他開除的前黨魁,獲得比他更多的選票,而且東方不敗。
這也說明了,即使工黨在國會取得壓倒性席次,並不代表選民對施塔默與他領導的工黨,有相對高度的熱情與信心,更多隻是想要「下架保守黨」罷了!有評論觀察說:當歐美各國陸續遭遇極右派民粹主義的崛起,反觀全球最老牌的民主國家英國,則以選票選擇了中間偏左的施塔默和工黨。其實不盡然,極右派的勢力在英國也是風起雲涌,此次工黨大勝,除了保守黨太爛外,英國改革黨(Reform UK)的分票,非常關鍵。改革黨2019年創立,原名爲「英國脫歐黨」,集結偏鄉地區的選民,持強烈反移民的立場,對建制派(包括:保守黨)都是不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左翼的小黨:自由民主黨(Liberal Democrats)和綠黨都有不錯的斬獲:前者由11席增加爲72席,後者由1席增加爲4席。
總結,英國的「簡單多數票當選」制度,已經與現今的民意脫鉤,無法體現「代表性」的民主精神。這選制對兩大黨有利,然而此次工黨(33.8%)加保守黨(23.7%)所贏的得票率(57.5%),也不及60%。換句話說,尚有40% 的民意,在這次選舉中,其意願是有限地被納入考量。英國迫切要改革選制,但新首相施塔默辦得到嗎?(作者爲倫敦政經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