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創新像蓋房 紮根現在 永續未來

臺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秘書長林依瑩。(資料照片)

衛福部長期照顧司長祝健芳。(本報資料照片)

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教授魏惠娟。(魏惠娟提供/張亦惠嘉縣傳真)

什麼叫「公共創新」?簡單來說是集各界力量,以創新方案推動社會進步。想促成一件案子,需要集公、私部門與民間團體的努力,讓激盪出的創意得以落實。在資源相對不足、人口老化最嚴重的嘉義縣,就是一塊公共創新的沃土。

公共創新成爲各國公共治理的顯學,透過公家單位、私人公司、民間組織(NPO、NGO)的資源整合與跨域合作,促進社會進步,其中「社福」是許多公共創新的核心。臺灣已開始面對人口老化問題,嘉義縣更是人口老化最嚴峻的縣市,《中國時報》採訪多位參與公共創新的專家與學者,分享經驗與推動困境,期讓更多公私部門跟上這股潮流。

公共創新的點子簡單易懂,真要實現卻是重重挑戰,必須要籌措經費、搞定跨部門的溝通,還要確保政策能確實傳達到執行基層身上;嘉義縣長翁章樑曾擔任11年的社會局長,體察到公共創新是大勢所趨,3年來推動多項政策打造對高齡、身障、弱勢學童的友善環境,並爭取民間組織的提案到嘉義縣落地試辦,難能可貴。

葉丙成:跨部門溝通與執行是挑戰

臺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分享,自己接觸到較多是教育相關領域,社福機構照顧弱勢家庭孩子時,單位用自身專業儘量讓孩子吃好、過好,但臺灣的教育環境一直在改變,社工可能不懂課綱,也不知道考高中、考大學的趨勢是什麼,因此他在做相關案子時,必須先花力氣溝通、說服,這些都是挑戰。葉丙成說,既然叫「公共創新」,代表是新的事物,而民間單位要跟公部門提案溝通,公務員第一個反應大多是要從長計議。案子想要推動順利,最好能直接找到高層,畢竟政府內部有時候橫向溝通都很難了,何況是外人。就算搞定了內部溝通,另一大挑戰是執行面。所謂公共創新就是沒有人做過的東西,案子想要有成效,必須花心力培訓、訪視,讓基層知道怎麼配合。最後一關現實問題則是資金,若是NGO、NPO單位還好,但民間公司有成本考量,服務無法完全免費,與政府談合作會有利益迴避問題,這關是公共創新的一大瓶頸。

林依瑩:需魄力、意志力、執行力、決策力

臺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秘書長林依瑩也認同,公共創新要能做到,首先要得到高層支持,且要有魄力、意志力、執行力與決策力,創新政策常常不在法規內,公部門可能一開始先回絕,她曾仔細去查,發現根本沒有法規或條文規章說不行。自律聯盟執行衛福部的「社會福利攜手合作加速器」計劃中,在嘉義縣支持臺灣逆風高飛AO社區服務協會的「青銀逆轉跑」方案,就是在縣府協助下順利上路,由年輕大學生帶長輩走動、調整呼吸,增強肌耐力並學習正確的跑步姿勢,她對成果發表當天印象深刻,許多長輩驚訝自己可以做到跑多圈而且不會累。

林依瑩說,民間的提案不少,嘉義縣政府主動到各處 找有潛力、願意做公共創新的創意團體來努力,一起寫企畫,有了縣府支持、鼓勵新創,才能讓在地團體發展出頭。

祝健芳:長照ABC因地制宜

衛福部長期照顧司長祝健芳以長照ABC推動爲例,代表C級的巷弄長照站纔是最深入鄰里的據點,歡迎65歲以上長者來上課,目的是健康促進避免憂鬱,推廣共餐,預防、延緩失能狀況。巷弄站只要每個月願意開5個全天或10個半天,衛福部每年就補助聘僱專業人力,例如社工員或照服員;每年並補助肌力、吞嚥、認知功能等3次組合課程,共有多達266種模組,因應不同社區的需求、發展特色。統計至去年11月,全臺已有3621處巷弄站。

魏惠娟:創意一定要可行

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教授魏惠娟在嘉義縣推 行「精準運動」計劃,針對臺灣現行公共創新推動現況、觀念及作法,會遇到什麼瓶頸?魏惠娟認爲,若公部門看到國外還不錯的模式或作法,會希望儘快參考、借鏡後在臺灣推行,但實際上許多模式是需要更細緻的討論,將臺灣現行的問題分析好再找答案。

魏惠娟舉樂齡的計劃說明,衛福部有長照C點、醫事C點等健康計劃,教育部則是着重在預防師資培訓等,但雙方並未好好討論如何創新合作,培育出來的老師如何任用,程序也還沒完全建立。

魏惠娟說,政府做樂齡計劃,要找到對的團隊、不斷精益求精,從中發展出能符合需求的輔導、訓練、任用制度,政策才能一直延續下去。至於創意與可行性要如何權衡,魏惠娟則直言,創意一定要可行纔有價值。

魏惠娟說,公、私、學術部門間的合作就像蓋房子一樣,學術界瞭解現在趨勢,用學理、架構建立藍圖,私部門則是裡面的裝潢;公部門以政策支持這棟房子,而執行計劃需要的是「永續」的概念,團隊要紮根做,幾年下來一定有不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