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俄「戰術核武」威脅,考驗美主導北約的強度
工商社論》
美國總統拜登日前表示,烏克蘭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必須遵循相同的標準,「沒有捷徑可走」;而在俄羅斯總統普丁17日證實,首批戰術核武(tactical nuclear weapons)已部署到白俄羅斯後,拜登更指出,普丁使用戰術核武的威脅「真實存在」。展望今年下半年俄烏戰爭的發展,可能「變」的是,美國主導北約的意志強度,「不變」的則是,俄羅斯不會從此在歐洲的地圖上消失。
北約曾經在2019年被法國總統馬克宏判爲「腦死」,卻在去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之後「滿血復活」,歐洲大陸、特別是北歐和前蘇聯的東歐各國,基於國家安全的考量,迅速集結在美國主導的「集體防衛」保護傘之下。「重振雄風」的北約31國,包含非歐的美國、英國、加拿大及土耳其,既多於歐盟和適用申根簽證的27國,更多於歐元區的19國。特別是芬蘭和瑞典在去年5月申請加入,芬蘭甫於今年4月4日正式入列北約,加上俄烏戰事發生以來,美國和歐洲盟國源源不斷地運送軍事設備到烏克蘭前線,讓俄羅斯和北約的關係劍拔弩張,一觸即發。
烏克蘭5月以來發動的積極攻勢,並未取得足以扭轉形勢的戰果,而北約則在6月12日到23日以史上最大規模的「空中捍衛者23」(Air Defender 23)演習,向俄羅斯傳達對烏克蘭的支持,期間動員25個國家、約250架戰機、超過1萬人參與。然而,在俄羅斯戰術核武進駐白俄羅斯後,卻使得北約必須重新回到「不會和俄羅斯直面對決」的起點。
首先,俄烏戰爭下的烏克蘭,誠可謂「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恃交援而簡近鄰,怙強大之救」;強鄰是「特別軍事行動」發動者的俄羅斯,而強大的救援則來自北約。問題在於,就算北約以強大的軍事演習主動出擊,展現對抗俄羅斯的團結氣勢,也很難改變現有的對峙格局。
其次,受制於歐洲國家在政治、種族、宗教及歷史上合縱連橫和多方征戰的恩怨情仇,歐陸各國和美國、英國、加拿大、土耳其等北約國家,各自有必須面對的民族記憶和政經利益之衝突。整體而言,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歐盟大國想要「終結戰事-發展經濟」,北歐各國、波蘭以及波羅的海三小國則主張「反俄自保-集體防衛」。
芬蘭、瑞典、挪威與丹麥等北歐福利國家,向來自詡政治制度的優越性,成功調和勞工與企業的權益,兼顧社會福利和經濟發展。而毗連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波蘭與波羅的海三小國,則是「反共抗俄」立場鮮明。與之不同的是,國內有「反俄」和「親俄」政黨的中東歐國家,在經濟上,固然必須仰賴歐盟最大經濟體的德國,但是在政治上,一戰和二戰被德國侵略的記憶猶新。位於地中海的歐洲國家,由西而東,分別是西班牙、法國、義大利、希臘;其中希臘和義大利,更關心從北非跨海偷渡入境的非法移民問題,而法國則是目前歐盟唯一擁有核武的國家,希望歐盟戰略自主,建立自己的軍事力量。
最後,俄羅斯的劣勢,在於以美國爲首的部分北約國家,提供源源不絕的各種軍事裝備,以致於與烏克蘭的戰事相持不下,恐陷於持久戰的泥淖。俄羅斯目前的守勢作戰,是固守已舉行「加入俄羅斯聯邦」公投的「新聯邦區」,即赫爾鬆、克里米亞、盧甘斯克、頓內次克與札波羅熱。儘管俄羅斯有盟友白俄羅斯的堅定支持,且在歐洲大陸的中間位置(位於立陶宛和波蘭間)還擁有一塊麪積不大、與本土分開的「飛地」(enclave),但是,最大的地理劣勢則在於,莫斯科距離北約國家不夠遠,聖彼得堡的船艦一出港,就進入芬蘭灣與波羅的海,而芬蘭已是北約國家,瑞典也可能在下半年如願被北約接納。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在6月15日接受NBC新聞獨家訪問時指出,「烏克蘭如果輸給俄羅斯,將會迫使美國在北約崩潰或走向戰爭之間,做出選擇」。然而,國際社會並不是「鏟奸除惡,除暴安良」的場域,兵強馬壯的「新北約」,並沒有辦法讓俄羅斯在歐洲地圖上消失。俄烏戰爭「什麼時候結束,以什麼方式結束」的問題,直接觸動歐盟和北約的敏感神經。今年冬季來臨之前,如果俄烏戰事還看不到「止戰-談和」的跡象,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對於歐洲國家將會是更艱難的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