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在「後真理政治」的年代,論環境、能源、公衛與疫情
在環境、能源、公衛與疫情的政策場域裡面,擁有詮釋事實(facts)和真理(truth)的話語權,纔是政治權力之所在。究竟是「以證據爲基礎的政策」(evidence-based policy),或是「以政策爲基礎的證據」(policy-based evidence),是當前「後真理政治」的年代(an age of 'post-truth' politics),最重要的一個表症。
美西野火燎原,遮天蔽日,是地球暖化與極端氣候,還是森林管理不當的人謀不臧問題;開採頁岩油的水力壓裂法,會不會嚴重破壞生態與水質;以及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究竟能不能有效防治新冠病毒的傳播。是「以證據爲基礎的政策」,或是「以政策爲基礎的證據」,川普總統和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拜登,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是「科學觀」的不同,還是「意識型態」南轅北轍,有以致之,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念與態度,並不令人意外。但是,同一個人,對於類似概念的贊成和反對,明顯的呈現出矛盾現象,則就令人費解,特別是對擁有高度聲譽的人士而言。
法國19世紀知名的政治學者、外交官出身的托克威爾(Alexis de Tocqueville),在1835年的政治經典名著《民主政治在美國》(Democracy in America)裡面,曾經對當時的美國聯邦政府,在「漸次平等的進步,有點是神聖意志的命運」(gradual progress of equality is something fated by divine will),從而給予高度的評價。然而,他後來卻又因爲認爲上帝的旨意,而支持法國出兵征服北非的阿爾及利亞,納爲海外的殖民地之一。在「觀念」與「意識」的兩者之間,不能等量齊觀,莫此爲甚。
「以上帝之名」,尚可論述民主政治的優越性,以及殖民統治的正當性,則當然可以心平氣和的看待野火燎原、頁岩油開發、以及口罩和社交距離,在美國總統大選前,所引發的諸多爭議和政治口水戰。不同的觀點和說法,是不是有違科學證據和國際標準,也就不再令人那麼的驚訝。
進入大選緊鑼密鼓的倒數關鍵時刻,川普總統對於美國西岸各州野火肆虐,說出問題在於「森林管理」(forest management)的人謀不臧,他早就要加州政府要多清掃樹枝樹葉,最近這幾年,愈來愈嚴重的山林野火,是因爲民主黨的加州、奧瑞岡州、以及華盛頓州,沒有做好應該做的工作,和極端氣候根本就沒有關係。
由於美國已經在川普總統任內做到,石油的自給自足,最重要的原因莫過於,使用水力壓裂法(hydraulic fracturing)開採頁岩油,而民主黨認爲水力壓裂法會破壞環境生態,只是一種政治指控。
此外,川普總統賢伉儷聯袂出席911的19週年紀念活動,全程不戴口罩,面對9月22日全美超過20萬人死於新冠病毒,川普總統在前一天才在沒有保持社交距離,也沒有人戴口罩的競選場合宣稱,新冠病毒「其實沒有影響到任何人」(affect virtually nobody)。
大選在即,在美東時間9月29日的第一場總統辯論裡面,兩位總統參選人勢必要論述,並提出解決問題的重大政策,以及國家未來發展的願景。美國選民可資參考並向世人展現的,誠屬當下能夠辨識「明顯的真理」(apparent truth)與「錯誤的真實」(false reality),兩者之間差異的公民素養。
185年前,法國學者托克威爾對於美國政府致力於人與人之間,社會平等的高度評價,在今時今日,檢視當前美國的民主政治和社會現況,時空環境雖然改變很多,但沒有改變的還是人性:「大家只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美國人民迄今對於水力壓裂法,其實並不會破壞環境生態和地質水質,抑或是「口罩無用論」,戴口罩根本無助於阻絕病毒傳播,仍然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前者是政治上的指控,後者是「價值的選擇」,而不是「防疫的必須」。
凜冬即將來臨,大選辯論在即,寄望川普總統和民主黨參選人拜登能夠讓「真理,愈辯愈明」,透過科學和事實的檢視,彌合併療愈已然分裂的美國社會,以展現民主政治的典範。選舉只是一時的,在未來,「以政策爲基礎的證據」,終究會受到科學證據和國際標準的嚴格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