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集團站在雲端開闢新賽道
什麼是“雲”?它是技術還是平臺?要花多少錢?到底有什麼作用?……這張在數字經濟領域走紅的“面孔”,對渴望轉型的企業來說,是實現蝶變新生的利器。
在把數字經濟作爲第一增長極的寧夏,誕生了這樣一家企業:它藉助最強“數字大腦”,把數字化管理模式嫁接到“數字雲腦”,自主研發的鑄造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鑄造雲,增材製造領域首個綜合性工業互聯網平臺——增材雲,水泵行業首個綜合性工業互聯網平臺——水泵雲,只需在雲端一鍵開通,即可助力其他企業實現數字化製造。
七年磨一劍,實施科研項目9項,累計投入項目經費1.4億元,它掃除數字化轉型障礙,打造自動化產線,幫助企業走上“共富路”;它勇當行業先鋒,在鑄造行業孵化孕育數字人才,讓他們成爲行業翹楚……它,就是共享智能鑄造產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
2017年,已經形成“雲+網+廠”的新一代鑄造智能工廠架構、成爲行業領頭羊的共享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瞄準數字經濟發展機遇,聯合多方資源,成立共享智能鑄造產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向着“製造業上‘雲’”的目標進軍。
要把共享智能鑄造模式複製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傳統工廠,並非易事。
共享智能鑄造產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常濤回憶起自己第一次經手的“改造”,那是一家制造業大型企業,斥資30億元搬遷新址,亟需建成一個智能工廠,邀請他們負責做新廠的規劃。
原有的技術要改造升級,部分落後技術全部淘汰,有的工藝和共享智能鑄造不同、需要重新制定……擺在常濤面前的,是一道道需要跨越的坎兒。心裡沒底的常濤帶着技術人員,一頭扎進車間,先從學習對方工藝做起,然後設計流程、規劃佈局,一待就是半年。“這是我們的第一單,只能成功不能失敗。面對複雜的製造場景,全靠加班加點地摸索。”常濤回憶,憑着這股子較真勁兒,他們圓滿完成訂單,藉助共享智能鑄造的“圖紙”,該企業智能工廠建設規劃順利通過驗收。 第一單的成功“試水”,不僅讓他們積累了經驗,也培養出了一批既懂數字化又瞭解工廠規劃的複合型人才。很快,共享智能鑄造接到了第二單。“之前是做規劃,這次我們把業務拓展到智能工廠總體建設,真正實現了定製智能工廠的目標。”常濤說,從硬件到軟件,從諮詢到交付,共享智能鑄造給對方做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案,得益於這次“一炮打響”,“西北有家企業會定製智能工廠”在業內廣爲流傳。
2018年,一家大型企業耗費200多萬元打造耐磨件智能工廠,結果效果並不理想,無奈之下,企業抱着試一試的態度找到共享智能鑄造,希望共享智能鑄造幫助他們建成真正的智能工廠。產品經理桂陽被任命爲這次訂單的負責人。初到企業,桂陽沒有急着設計,而是在車間“逛”了起來。
眼瞅着交付時間越來越近,企業負責人急得火上眉梢,不解地問桂陽“葫蘆裡到底賣的什麼藥”。一個月後,當桂陽和同事拿出一份“病理報告”,企業負責人恍然大悟——共享智能鑄造準確分析出了原有生產線的問題和解決對策。耐磨件從制芯到監測入庫,有10多道環節,環節越多,影響產品效能的因素就越多。桂陽和同事通過對生產設備端各類數據的採集和深度分析,讓每一件產品實現了“開口說話”,產品交付率提升20%,年降低成本30多萬元,設備維修及時率提升50%。
當下,西部地區正在遭遇嚴峻的人才流失問題。保障住房、生活補貼、項目申報、人才培養……自治區和共享集團給出的利好條件,吸引曾在北京工作的劉娟定居銀川。
“到共享的這6年,是我最忙的6年,也是成長最快的6年,通過共享的平臺,我把多年的工作經驗轉化成爲行業標準,非常有獲得感。”劉娟慶幸,自己趕上了國家和自治區製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的黃金時期,有更多機會去歷練、有更大平臺去施展,才能在智能鑄造領域的行業翹楚體現人生價值。
採訪結束,常濤向記者透露,他們正在開闢新質生產力的新賽道——佈局AI技術,通過AI設計小助手、AI超腦安全巡查、鑄造行業知識庫等,爲企業提供內部管理、安全生產、線上解決問題等全方位智能化服務,推動實現“雲+網+廠”的深度融合。
目前,共享智能鑄造的私人定製服務已覆蓋全國近20個省份,在徐工、格力、中信重工、煙臺冰輪等近百家企業成功應用,在幫助企業提質降本增效、節能減排降耗的同時,積極發揮了區域示範帶動作用。共享智能鑄造研發的全流程虛擬鑄造系統App應用解決方案獲批國家級工業互聯網App優秀解決方案,離散型工業數字化設計入選2021年度國家智能製造優秀場景。
歷經7年革新,抓住新質生產力發展機遇的共享集團,再次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記者 劉加隆 姜 璐 陳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