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嗑藥”,既要追責更應反思
秋風漸起,保溫杯里加枸杞成爲不少人的心頭好。然而,央視財經的一個報道,卻讓人大吃一驚:看起來顆粒飽滿、鮮豔紅亮的枸杞,背後卻隱藏着不爲人知的秘密,有着巨大的食品安全隱患,威脅消費者身體健康。
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記者發現,當地市場上的商戶爲了把品相不好的枸杞賣出去,動起了用焦亞硫酸鈉增色的歪心思。在甘肅省靖遠縣被稱爲“枸杞小鎮”的五合鎮,記者聽到了另一個詞彙:硫磺。商戶們表示,要是一下雨,即使是焦亞硫酸鈉洗過的枸杞,品質也很難保證。這時,就只能用撒手鐗——薰硫磺。
從青海格爾木到甘肅靖遠,從使用焦亞硫酸鈉到薰硫磺,不良商戶爲了獲取利益無所不用其極。這樣的場景令人難以置信:當枸杞“嗑藥”成爲一種“明規則”,甚至形成了上下游龐大產業鏈的時候,當地相關部門難道真的一無所知嗎?
央視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用工業硫磺熏製枸杞的行爲,每天晚上都在靖遠縣的幾個鄉鎮上演,濃煙滾滾、散發着刺鼻氣味的熏製棚隨處可見。白天採摘、下午搭棚、晚上熏製、第二天晾曬……這顯然是爲了逃避白天的執法監督,但是,執法人員可以下班,食品安全卻必須時刻“在線”。對於欲蓋彌彰的枸杞“嗑藥”行爲,相關部門置若罔聞的態度耐人尋味:這到底是爲了保護“特色產業”,還是其中另有隱情?
據報道,爲了打造更好的青海品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出臺施行了高於國標的地方標準;爲了鞏固夯實地方農業的特色產業,甘肅也多年多次出臺培育地方枸杞種植加工產業的文件法規。枸杞“嗑藥”大行其道,卻爲此提供了另一種視角——各種地方標準和地方法規,爲何淪爲一紙空文?對於地方特色產業來說,任憑不法商家上下其手,到底是一種保護,還是一種破壞?
枸杞“嗑藥”的危害性無需贅言,此事曝光後,也勢必會給兩地的枸杞產業造成負面影響。實際上,這件事的危害不止於此。當枸杞“嗑藥”成爲一種行業“明規則”,難免會起到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效應——如果只有“嗑藥”的枸杞才能賺錢,必然會讓更多商戶加入其中;如果枸杞商戶不是通過提高品質來提高價格,而是通過“嗑藥”來壓縮成本、拉低價格,飲鴆止渴的做法對於整個行業來說都是災難。
食品安全重於泰山,事關廣大消費者切身利益和地方特色產業健康發展,枸杞生產加工的每一個環節都不應存在隱秘的角落。對於枸杞“嗑藥”,希望當地相關部門能拿出面對問題的勇氣和解決問題的誠意,徹底剷除爲害一方的市場毒瘤。更爲重要的是,有必要舉一反三,建立起全鏈條管理機制——食品安全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每時每刻都應處在嚴格的監督視野內。
特約評論員 趙志疆
上游評論投稿郵箱:sypl20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