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首席”坐哪裡

據統計,和“席”相關的成語有60多條,而帶“席”的詞語多達300多個,比如席地而坐、一席之地、主席、宴席、出席等等,我們的問題是,這席子是如何起源的?五席制度說的是什麼?席子後來還衍生出什麼文化意義?

第一個問題,我們先從“席地而坐”講起。

如果從史前的新石器時期算起,中國人從古至今的坐姿發生了四次變化,分別是商代之前的原始席地而坐、商周至秦漢的跪坐、魏晉至隋唐的自由席坐和宋代以後的垂足而坐。

是的,我們現在習以爲常的垂足而坐,其實是在宋代以後纔算正式確立。這幾千年坐姿的發展和變化,不僅僅影響着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影響着坐具、傢俱的發展,甚至對中國社會文化發展都有着極爲重要的意義。

席子爲什麼會誕生?三個原因,保持地面乾淨、防潮和保暖。目前發現最早的席是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出土的蘆葦蓆,距今大概有7000多年。

(圖片來源網絡)

那早期的席子長什麼樣呢?其實就是用植物的枝和葉交叉鋪在地上就可以了。在商代的甲骨文裡,“席”字就是一個長方形的外框,裡面是類似草或者竹子編織的墊子,有波形的紋樣,是個非常典型的象形字。

問題來了,我們現在用的牀也是既能坐也能躺,那爲什麼是席子先出現呢?原因無外乎兩點,第一,席子材料成本低,工藝簡單,方便普及;第二,原始社會的居住條件比較差,房子比較低矮,席子做成之後就可以隨地鋪設,更節省高度上的空間。正因爲如此,即便在步入文明社會後,中國人依然繼承了“席”這種用具,以至於室內傢俱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低矮的造型,樣式簡單。

到了周代,席成爲了文明社會裡最主要的坐具。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無論是日常起居還是皇帝上朝,都是在席上進行。但周朝的統治者講究以禮治國,要明確社會等級,所以用禮樂制度把這一方小小的席子做了等級的區分,同時還賦予了許多精神層面的象徵。

那到底如何劃分等級呢?首先是材質和樣式區別,以“五席”爲例。

在西周時期,專門有一個工作崗位叫作“司几筵”,工作內容就是幾項:第一,管理五種席墊的名稱和品質;其二,辨別席子的用途以及陳設的位置;其三,根據人的身份等級差別,制定關於席的使用秩序和規範。

那這“五席”是哪五席呢?莞(guān)席、藻席、次席、蒲席和熊席。

其中,莞席的“莞”,指的是莞草,又稱“鹹草”,因爲野生在鹹淡交匯的水域而得名,廣東的城市東莞,就是因在廣州之東,又出產莞草,所以就叫了“東莞”。

藻席的“藻”,是文采修飾的意思,不管哪種材料的席子,凡是經過修飾之後變得花紋精美、色彩豔麗的,都可稱爲藻席。

次席,又叫作“桃枝席”,是竹蓆的一種。

蒲席的“蒲”指的是菖蒲,用菖蒲葉子做成的蒲席比較暖和,不像竹蓆那樣冰涼透骨。

至於熊席,自然指的就是熊皮做成的坐席。

講完五席,接下來我們講講席子的層數、席上的紋飾、具體用量的多少以及擺放的位置等等。

比如《禮記》裡就有記載:“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三重,大夫再重。”這裡的“重”指的是層數,什麼級別用多少層,不得違反。

不過,哪裡有等級,哪裡就有僭越。有個例子,說孔子的著名弟子曾子晚年時候得了一場重病,臥牀不起,他的學生樂正子春來看他的時候,和他一起來的侍者就指着曾子睡的席子說:“哎呀,這席子真好看,不過這紋飾應該是大夫才能用的吧?”

子春聽後趕緊示意,意思是說你就閉嘴吧。但很不幸,曾子還是聽到了,說:“這是魯國的大夫季孫子送我的,我馬上起來把它換了。”可是,這時候的曾子已經病得動不了了,只能讓自己的兒子幫忙。

曾子的兒子說,老爸你這麼重的病就別動了,等天亮再說唄。結果,曾子狠狠地把他罵了一頓,說他沒讓自己守住禮法。無奈,曾子兒子只好點頭同意,可是,還沒等換好躺下,曾子就去世了。

不得不說,曾子確實身體力行遵守了禮法,但也活生生搭上了自己的性命,一聲嘆息。

接下來講第三點,席子的使用方式如何體現等級呢?

古代的席分很多種,有專爲主人或者尊者設置的單席;有供面對面交談時使用的對席;還有能讓多人一起使用的連席。

那什麼人能一起坐連席呢?答案是:身份地位必須等同或者相近。這裡有個故事,說當年西漢大將衛青的門下有兩個舍人任安和田仁,有一次跟着衛青到平陽公主家做客,結果,吃飯的時候被安排和僕人同席而坐,這二人覺得受了侮辱,很火大,拔出劍就把席子給割了。

總結一下,“席”起初只是日常起居的用具,後期發展成了禮儀等級的標杆,甚至可以說,中國文明的起源和發展都是在席上孕育而生。接下來,我們就以兩個詞語爲例,來看一看“席”對於中國文化的深遠影響:

第一個詞是“首席”,意思就是最尊貴的位置,你看現代公司的各種CXO,指的就是分管領域的帶頭大哥。不過,古代的“首席”並不是一個固定的位置,而是根據席子擺放的方位來決定,比如,如果席子是南北擺放,那西邊就是首席;如果是東西擺放,那南邊纔是首席。

第二個詞語“筵席”。筵,指的是鋪在地上的席子,比較大;席,指的是鋪在筵上面的席子,比較小。古人一般會在宴會裡使用筵席,後來這“筵席”就逐漸從一種坐具演化成了酒席宴會的代名詞。

你看,雖然作爲傢俱的“席”失去了往日的光輝,變成了鋪在牀榻上的普通用具,但它所體現的禮儀文明、所承載的歷史變遷,一直在深深影響着我們。

文/楊學濤(文史學者)

編輯/陳品

排版/王靜

微信號|bqttf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