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曾將3000套清朝御林軍鎧甲,5毛賣給員工,規定必須拆做棉被
1973年,故宮竟然將3千套清朝御林軍的鎧甲當成員工福利,每套只賣5毛錢,並且提出一個規定,拿到手的鎧甲必須拆開,把裡面的絲綿取出來,而其用途更是離譜!
1973年,中國正處於計劃經濟時期,物資匱乏是常態,在北京,即便是故宮的工作人員也難以避免生活中的艱辛。爲了改善員工的生活條件,故宮的領導們想出了一個在今天看來令人難以置信的主意。故宮內保存着大約兩萬套清朝御林軍的鎧甲,這些鎧甲不僅是軍事裝備,更是珍貴的歷史文物。它們由精良的材料製成,外層是堅韌的牛皮,內襯則是上等的江南絲綿。在當時的領導看來,這些鎧甲似乎成了解決員工禦寒問題的絕佳"原料"。就這樣,一個令後人驚訝的決定誕生了:故宮決定將3000套鎧甲以每套5毛錢的價格出售給員工,每人限購5套。但這還不是最令人吃驚的部分,購買者被要求必須將鎧甲拆開,取出裡面的絲綿,用來製作被子或棉衣。消息一出,600名員工迅速行動起,他們懷着複雜的心情,既爲能夠獲得珍貴的禦寒物資而欣喜,又對即將拆解這些歷史文物感到些許不安。然而,在生存需求面前,這種不安很快被實際利益所取代。拆解工作開始了,員工們小心翼翼地剪開鎧甲,取出裡面柔軟溫暖的絲綿。有的人用這些材料製作了被子,有的人做成了棉衣。很快,故宮的員工們就擁有了獨一無二的禦寒裝備,這在當時的北京可是令人羨慕的奢侈品。然而,這個看似解決了問題的方案,卻埋下了巨大的隱患,那些被拆解的鎧甲外殼,由於失去了實用價值,大多被隨意丟棄。
有些被當作廢品賣給了收購站,有些則直接進了垃圾桶,只有極少數被好奇的員工保留下來,用來進行各種"實驗"。有人將鎧甲從高處拋下,想要測試其堅固程度,令人驚訝的是,即便經過如此粗暴的對待,這些鎧甲依然完好無損。這個發現讓人們對古代工藝的精湛程度有了新的認識,但可惜爲時已晚。這場"鎧甲風波"並未就此結束,故宮的做法似乎得到了某種認可,隨後又有1000多套鎧甲被拆解。這次,絲綿被製成了一條特殊的被子,作爲禮物贈送給了當時著名的紡織企業恆源祥。直到多年後,當人們重新認識到這些鎧甲的文物價值時,悔恨的情緒才真正瀰漫開來。有人開始感嘆,如果當初沒有拆解這些鎧甲,它們現在的價值將是無法估量的;更多的人則爲這種短視的行爲造成的文化損失而扼腕嘆息。這個故事在2011年再次引起公衆關注,上海恆源祥博物館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捐贈——一條由10件乾隆年間御林軍鎧甲製成的"絲綿被"。
這條被子的出現,不僅證實了這段歷史的真實性,也爲我們提供了一個反思的機會。幸運的是,這場"文物災難"並未波及所有的御林軍鎧甲,據瞭解,在這次事件之後,還有約16000套鎧甲保存完好,現在仍由故宮妥善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