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揭密 看清代人如何過端午
故宮展出乾隆珍藏的「銅胎畫琺瑯花草五毒盒」,粉藍蓋面上繪有蠍、蛇、蜈蚣、蟾蜍、蜘蛛五毒圖案,呼應端午驅五毒的習俗。圖/故宮提供
端午節即將到來,故宮本月開展的「院藏清代歷史文書珍品—端陽時節」,展出故宮典藏的「臺灣府志」中,是關於民間互贈糉子與划龍舟等端午習俗的最早記載,該展也展出多種清宮文獻與器物,揭密端午節和屈原的傳說起源,以及清宮君臣間如何互贈端午節禮物。
端午節相傳是爲了紀念詩人屈原,但根據考證,最早將屈原和端午聯繫起來的是南朝文人吳均的志怪小說「續齊諧記」,但此時屈原已去世近八百年,推斷是後人的穿鑿附會。故宮展出「清乾隆年間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中的「續齊諧記」,讓民衆好好研究端午節的起源。
清代臺灣人怎麼過端午節?根據臺灣知府余文儀於乾隆廿七年主修的「臺灣府志」記述,五月五日當天,民衆於清晨燃稻梗一束、門楣間插上艾葉菖蒲,「彼此以西瓜、肉糉相饋遺」。換句話說,學生會贈送老師端午禮金,親朋好友也互贈肉糉與西瓜。
「端陽時節」還展出江蘇巡撫何天培寫給雍正的奏摺「奏謝恩賜五色絨符香袋等物」,奏摺中洋洋灑灑羅列雍正的端午大禮,各地也必須向皇帝進貢具地方特色的應景禮品,御製的官瓷也必須在端午節前送到皇宮。
端午節有「避五毒」與「驅五毒」的習俗,「端陽時節」展出一款乾隆珍藏的「銅胎畫琺瑯花草五毒盒」,粉藍色的蓋面上,繪的卻是蠍、蛇、蜈蚣、蟾蜍、蜘蛛等「五毒」圖案,呼應端午驅五毒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