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橋也隱藏着硬核科技?拱橋——橫跨時空的科技
當我們談起古建築裡的科技,很容易想到高塔、大殿,卻往往會忽略一個低調的存在——橋。它們沒那麼華麗雄偉,卻藏着精妙的力學結構和工程設計。今天,我們來看看其中的三位“佼佼者”。
1.趙州橋
它是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一千四百多年來,經歷了十次水災、八次戰亂和無數次大大小小的地震,但依然連通着兩岸。爲什麼這麼穩呢?
“拱”這種結構,可以把一部分向下的重力、壓力,分解爲往兩側的推力,很適合造橋。以前的橋大多是半圓拱,但跨度一大,橋面就會很高。不僅人走着累,施工也很危險。而趙州橋用了圓弧拱設計,拱的高度和跨度爲1:5,讓人和車都能方便地通行。
另一方面,它還把實肩拱改爲了敞肩拱,也就是大拱的兩端各帶兩個小拱,這在世界橋樑史上是首創。這樣不僅好看,節省了材料,而且讓橋自身的重量減輕了幾百噸!重力減小,自然就更加穩固了。兩對小拱還能受力,讓大拱輕鬆些,不得不說是“拱受相讓”(——諧音梗扣錢!)雨季來臨,肩上的小拱還能增加泄洪量,減少對橋身的衝擊。
在你看不見的內部,所有的石料都是順着橋的方向砌的,可以整整齊齊切成28“片”獨立的拱券。要是哪一道拱券壞了,只需要單獨替換就可以了,維修很方便。那它不會散架嗎?不用擔心,古人採取了創造性的科學措施,用金屬材料來補上石材的短板:5個鐵拉桿穿過了拱券,扣緊它們,就像繫好了安全帶(露出的圓圓的鐵球就是安全帶的頭兒);相鄰石塊的背後還穿有“腰鐵”,把石塊鎖在一起,和現代的鋼筋一樣能增強穩定性,讓石塊們手拉手連成穩固的整體。
2. 盧溝橋
提到這座橋,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小學課本里“盧溝橋的石獅子”。大大小小五百多座石獅子,守着這座橋。
和趙州橋不同,它是一座多孔聯拱橋,有11個小拱,一起分擔壓力,增大泄洪面積。車馬行人的重量,它們一起承擔;洪水來了,它們一起泄洪;地震來了,它們一起承壓。小拱們“同舟共濟”,讓這座兩百多米長的橋安然屹立了八百多年。
每個橋墩的迎水側,都做成了船頭的形狀。要是做成方形,河水流動會撞上去,時間一長就容易壞。而船形的橋墩可以讓河水絲滑流過,減少衝擊。每個橋墩還自帶武器,俗稱“斬龍劍”,想嚇退惡龍不敢興風作浪,但其實是安裝的三角鐵柱,用來分流洪水、迎擊冰塊。
金屬不僅在表面給石材打輔助,還深藏在石橋內部。盧溝橋的地基這麼穩,是因爲有一根根粗鐵棍,像烤串一樣串起石塊,穩紮在河底。
3. 廣濟橋
它是石頭和木頭、拱橋和浮橋的結合。這座混搭的古橋位於廣東潮州,這裡降水豐富,時常還有颱風,經常發洪水,因此廣濟橋的抗洪,融入了獨特的技術。
例如,它的整體構成像變形金剛一樣可以靈活應變。兩邊是堅固的石橋,中間部分卻是可以開合的浮橋,由十八隻木船並排連成,鋪上木板作爲橋面,要是發大水了,拆掉就可以泄洪。
逢山開道,遇水架橋,遇到人力難以解決的問題時,聰明的大腦想出創新的方案,漸漸就發展出了科技。這些古橋彷彿連接着歷史和未來,讓我們發現古人對力學的瞭解,和對不同材料的巧妙運用。所以,即使是年代久遠的古建築,也有滿滿的科技元素。
作者:希卡石板修復組
審覈:北京交通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 副教授 劉捷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製: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