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電池「殺」瘋了?!
更深刻了解汽車產業變革
出品: 電動星球News
作者:鯉魚、毓肥
固態電池最近火得可怕。
先是騰勢(參數丨圖片)趙長江和智己劉濤有關「真假固態」的 針鋒相對,然後是蔚來李斌剛秀完 150 度電池的肌肉,接着銳評超大容量電池「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再接着,就是智己 L6「光年版」前兩天打出不超 33 萬的普及價,1000+ 公里續航的純電車,似乎今年就可以走進主流市場。
之所以說這股浪潮「可怕」,在於因此而起的漣漪,譬如固態電池板塊掀起漲停潮,如果你點進一些聲嘶力竭的炒股直播間,不難看到,固態電池 已經成 爲他們追逐的熱詞。
車圈輿情冷 熱交替已經司空見慣,問題在於,當一塊電池被加以「固態」、「半固態」、「準固態」前綴,就一定代表着最先進的技術、最優秀的體驗?
還是說,「固態電池」和如今的智駕小視頻類似,除了代表技術上的你追我趕,也沾染上了營銷的浮躁和喧囂?
今天我們聊點夠「幹」的。
誰真誰假?
爭議之火的「火苗」由騰勢銷售事業部總經理趙長江點燃,火星是一條先發後刪的微博:
「這個時候在宣傳半固態車用電池的就是在玩文字遊戲!」
一句話指向明確,因爲智己聯席 CEO 劉濤剛剛說完,智己 L6 將推出 「王炸」:首個量產上車的超快充固態電池。「文字遊戲」像一把軟刀子,似乎意指智己固態電池並非「真」固態。
隨即劉濤迴應:「文字遊戲不是我們擅長的,唯有技術創新迭代才能推動時代進步,智己就是要用實際行動來踐行。」
你來我往之間,只說進步,並未挑明真僞。
而智己汽車官方微博又在面對網友「是固態還是半固態呀?」的疑惑時,反問道:「白馬是不是馬呢?」
根據電池供應商清陶能源的傳播口徑,智己 L6 用的「行業首個準 900V 超快充固態電池」,就是半固態電池。
至於官方的表態,從《上海證券報》的報道中可以找到一點,智己汽車有關人士對記者表示,「半固態電池和準固態電池目前尚無明確標準,但使用固態電解質肯定可叫作固態電池。」
輿論場也不明朗,從智己 L6 預熱到預售,都有網友毫不客氣地質疑, 「半固態就半固態,別打擦邊球。」
究竟什麼纔算「真」固態電池?
行業內主流的看法,是把固態電池的技術創新週期分爲半固態、準固態和全固態三個階段,區別在於它們所包含的液體電解質質量。
半固態電池,液體電解質質量百分比在5%-10%之間;準固態/類固態電池,液體電解質質量百分比小於 5%;全固態電池,不含有任何液體電解質,電解質材料均爲固態。
清陶能源的固態電池,電解質中加入了 10% 的浸潤液,衛藍新能源用的是 NCM 固液混合電解質,本質上智己或蔚來,用的都是半固態電池。
昊鉑宣稱全固態電池 4 月 12 日亮相,但估計離量產也遠着,去年廣州車展官方公佈的規劃是 2026 年量產。
不過,由於概念寬泛, 上述三類都可以統稱爲固態電池,嚴格來說,車企宣傳也談不上「擦邊球」「文字遊戲」。
然而,關於固態電池的營銷戰,確實難逃「貸款」宣傳、刻意渲染的嫌疑。
事實上,不過是國際車企,還是動力電池供應商,對於全固態電池的落地時間預期,都放在幾年後。
這兩年日系車企對於固態電池尤其熱情高漲,豐田把最早的全固態電池上車時間定在 2027 年,日產定在 2028 年,都挺漫長。
而宣稱在固態電池方面花費 10 年的寧德時代,其董事長曾毓羣對日系鼓吹固態電 池商業化的現象提出質疑;
還有最近因固態電池概念股大熱,多次衝擊漲停的三祥新材,根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其工作人員也表示,目前股價炒作的因素較大,固態電池還只是送樣階段。
可以預見,真正的「固態電池」技術成熟爲時尚早,進而影響到營銷戰——目前行業內對於固態電池的傳播取向,集中在「長續航」之上。
固態的意義?
不可否認,固態電池是行業公認的下一代電池技術競爭路線,被視作風口、甚至終極方案。
爲什麼它會成爲行業和資本追捧的「香餑餑」?因爲現有電池技術的化學創新接近「天花板」,而固態電池有望捅破。
月初的電動汽車百人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孫世剛指出,目前鋰離子電池面臨四大重要挑戰,其中之一是能量密度接近理論極限。
當下,主流三元鋰電池體系中,高端的高鎳體系液態電池,單體能量密度穩定在 300Wh/kg-350Wh/kg。
舉幾個例子,就單體能量密度而言,寧德時代 NCM 811 電池能做到 245Wh/kg、磷酸鐵鋰電池可達 174Wh/kg、第一代鈉離子電池爲 160Wh/kg,而特斯拉 4680 電池(高鎳三元)是 300Wh/kg。
論系統能量密度,三元體系的麒麟電池能做到 255Wh/kg,鐵鋰體系是 160Wh/kg,這本質上是 CTP 技術改良版,通過內部結構的調整,將體積集成效率提至 72%,贏在物理創新,而非電芯的化學配方變化。
去年 4 月,寧德時代發佈的凝聚態電池,使用仿生凝聚態電解質,單體能量密度達到 500Wh/kg,這已經是極具「開創性」的參數。
但是固態電池可以藉助化學創新,進一步提高單體能量密度,行業預測可能超過 500Wh/kg。
就在近期,太藍新能源就宣佈了「創紀錄」的成果,宣稱成功研發出「世界首塊車規級全固態鋰金屬電池」,單體容量 120Ah、實測能量密度 720Wh/kg。
這樣的數據如果能延續到商業化階段,意味着電池體積和重量相同的基礎上,有望實現續航翻倍,甚至不止。
屆時,固態電池在車輛空間利用率、整車能耗方面,將帶來非同一般的主動權。
而眼下,「固態」這一定語, 映射到現實上,關鍵效益還是大容量、長續航,意義足夠嗎?其實存疑。
蔚來是最早公開 150kWh 半固態電池的新造車,然而李斌指出,固態電池+超大容量的路線,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爲什麼?
他認爲這解決的是「1% 的使用場景」,實際上單次充電跑 1000km 的需求很少。
買車一向是場景決定需求,人們真的需要大容量的電池來驅動長續航,藉此治療續航焦慮嗎?未必。
不分能源形式、車身形式的情況下,月銷量榜單中排在前列的車型,其實不全以長續航爲關鍵賣點;
如果篩選純電,依舊不分車身形式,你還能在前列看到幾位入門車型的身影,它們的主銷版本,續航基本在 300km、400km 上下。
大多數人對於絕對的長續航,需求並不那麼迫切。
從底層邏輯來看,續航不單單取決於電池大小,也關乎電耗,大容量意味着高重量、高電耗,大電池也有邊際效益。
以銷冠特斯拉 Model Y 爲例,60kWh 磷酸鐵鋰電池可以驅動 554km 續航,而強調極致性能的 Model S,100kWh 電池能做到 715km 的 續航,這些得益於特斯拉爲人稱道的三電技術。
小鵬的答案是 扶搖架構、全域 800V,在發佈扶搖平臺首車 G6 時,何小鵬曾說,下一代智能電動車的續航,必然要涉及到電耗水平的競爭;
因此他們立下了不堆電池、「死磕」電耗的 flag,希望破除大衆對於「小電池不能有長續航」的認知。
蔚來則聚焦於補能方案,用 NIO Power 的體系能力詮釋「星羅棋佈」,用可充可換可升級的打法來解決續航焦慮。
然而, 需求可以被烘托渲染,焦慮可以被放大強調, 「言過其實」在車圈裡並不罕見。
什麼纔是真正影響純電汽車使用焦慮的關鍵?這又涉及到效率、安全性、便捷性和經濟性的平衡。
2026 年之後,全固態電池或許可以趨近這樣的平衡,因爲它具備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高、循環性能強、溫度工作範圍廣等優勢,但它也面臨成本 高、技術成熟度低的硬傷。
電池巨頭寧德時代都對此抱以審慎態度,掀起圓柱電池熱潮的特斯拉也不參與固態電池路線之爭,大概都是因爲在可預期的時間範圍內,它無法顯現清晰的商業意義。
全固態電池意義幾何,還要等未來,至於電車焦慮,眼下其實在於「加電像加油一樣方便」「加電比加油更方便」何時真正實現?
智能電動時代,大家常用汽車類比手機。在續航焦慮這一維度,兩者確有相似之處:「續航焦慮」是僞命題,「補能焦慮」纔是關鍵。
充電慢、充電難纔是扼住純電、新能源車咽喉的關鍵,補能路線各自分野、補能設施越建越多,但焦慮始終沒有解決,尤其逢年過節,往往成爲「硬傷」,所以大家只能把目光投注在大容量電池上、甚至掉頭轉向油箱。
手機電量小於 50% 時,人們可能會開始焦慮,但是移動電源俯拾皆是,帶手機出遠門並不值得太擔心,所以手機並不是非得實現充一次夠用兩三天。
然而電動汽車的「移動電源」還沒有做到這個程度,如果補能足夠方便,人們或許不會那麼關注大容量電池。
在全固態電池順利走完技術路線、產品路線、商品路線之前,與其爭執「真假固態」、爭搶「行業首發」,不如想想辦法優化電耗、擴建補能設施,來得更實在些。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