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站/氣候委員會 擁核反核宛如兩條平行線

同一天,臺北有反對燒垃圾發電的街頭陳抗,彰化則有另一場拒光電、護良田千人連署,爲守護家園激昂發聲,都是爲了增加綠電,引發居民的健康風險與生計無以爲繼的憂慮。賴清德總統以國家高度成立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務實面對極端天氣、淨零轉型及能源政策等議題,固然可予肯定,但對於最棘手的能源政策,民進黨反核意識形態根深柢固,民間擁核派與反核派向來也宛如兩條平行線,如何在委員會進行有意義的對話,進而形成共識,而不只是爲開會而開會、淪爲「過場」,備受外界關注。

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首次會議今天登場,會中將聚焦氣候變遷影響及臺灣二○三五電力供需挑戰兩大議題。其中,能源議題被視爲重中之重,而主張使用核電及反核者長期以來壁壘分明,雙方如何在氣候委員會中「對話」,是觀察焦點。

民進黨主張「非核家園」,雖然從蔡政府到賴政府都強調,在現行能源政策下,二○三○以前供電無虞;但發展AI產業已是賴政府的重要戰略目標,面對未來與AI連動的伺服器、超級電腦、資料中心等的巨大用電,產業界普遍對現有能源政策憂心,這也成了賴總統以國家層級成立氣候委員會,希望針對能源政策再檢視、討論的重要原因。

賴總統邀請屢次公開表態贊成使用核能的童子賢、李遠哲參與氣候委員會運作,而委員會也涵蓋反核立場明確的環保聯盟創會會長施信民等人,希望正反雙方在委員會大開大闔討論的用意,不言可喻。

不過,過去二、三十年,臺灣社會擁核派與反核派的主張毫無交集;即使賴總統成立氣候委員會,外界揣測民進黨近乎鐵板一塊的核能政策可能鬆動、甚至爲反核神主牌「拆彈」,民進黨迴應的主流聲浪仍是反核。

能源政策究竟是否調整、朝何種方向調整,藉由氣候委員會的討論是一種途徑,擁核反核兩條平行線也終於有了對話的機會。這樣的契機,絕不應該只是聚在一起開會,各說各話就算了;賴總統作爲委員會召集人及政策拍板者,務必讓委員會有意義地運作,乃至提出最能符合國家發展需求的能源轉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