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一週軍評:烏克蘭軍隊「崩潰」徵兆顯露?(王世純)
烏克蘭部隊4月14日戍守北頓內茨克(Severodonetsk)的畫面。(路透社資料照)
上週,雖然從大幅地圖上看俄烏戰爭的局勢並沒有根本性的轉變,但在關鍵的頓巴斯方向上,俄軍的進攻的確取得了頗爲重要的進展。在頓巴斯西線,上週三,也就是5月25日前後,俄軍攻入了雙方爭奪多日的紅利曼,擊潰烏軍第79空突旅和當地駐防的其他部隊,俘虜其第二營,殲滅其旅部。烏軍殘部沿紅利曼以南突圍。而在頓巴斯東線,俄軍在5月中旬利用一次合同攻勢攻佔了波帕斯納亞地區,在向四周幾個定居點延伸的同時,依託波帕斯納亞,集中炮兵部隊和烏軍打擊了烏軍的炮兵力量。
相比在2月底、3月初大開大合,動用機械化部隊在基輔周邊多個方向展開數百公里穿插作戰的形勢,當下俄軍的攻擊在範圍上顯得有些「小家子氣」,在4月份宣佈頓巴斯攻勢以後,沒有采取伊久姆南下,包圍斯拉維揚斯克和克拉馬托爾斯克城市羣的戰役合圍,而是不斷在前線利用俄軍優勢的火力,集中有限的信息化裝備,通過各類打擊手段「硬啃」烏軍主力部隊,打開烏軍各部之間的間隙,製造戰術級別的包圍圈,然後粉碎包圍圈內烏軍。這樣的基本作戰思想指導下,俄軍當下的攻勢集中在頓巴斯戰線東部的波帕斯納亞地區和北頓涅茨克-利西昌斯克城市羣方向。從雙方公佈的戰鬥信息看,俄軍似乎在5月初和中旬嘗試過在伊久姆南邊進行突破,但最終出於穩妥考慮,俄軍的主要作戰力量還是被調回了北頓涅茨克當面的作戰。
從政治角度看,俄軍執著於這個區域有其道理。在眼下烏軍據守的突出部陣地上,北頓涅茨克在地理上是盧甘斯克州內最後還由烏軍奪控的地區,因此打下該地對於「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而言,算是俄軍在發起特別軍事行動時履行恢復盧甘斯克疆界的承諾,同時也是俄軍在頓巴斯正面的重大進展。也因爲類似的情感因素,盧甘斯克當地的民兵部隊在執行這一任務上的積極性和士氣也相對較高。而從軍事角度看,伴隨着特別軍事行動後頭一個多月的大規模穿插作戰,俄軍對於烏克蘭各個方向上的作戰難易程度也有了初步的判斷,在基輔周邊的穿插部隊全部撤出,同時基本肅清馬裡烏波爾的亞速營武裝之後,以北頓涅茨克爲核心的突出部雖然盤踞着烏軍不少主力部隊,但俄軍卻因爲處於外線又有進攻作戰的有利位置,按照「先易後難」的作戰思路,在北頓涅茨克周邊開展攻擊,是俄軍接下來比較容易獲得戰果的方式,客觀上也有利於爲攻打馬裡烏波爾的俄軍部隊補充人員、裝備,同時進行修整贏得更多的時間。
由於俄軍在這裡的進攻形態不再是開展之初在基輔周邊的機械化縱隊狂飆突進,那種裝備因爲機械故障掉隊被迫放棄,或者小規模縱隊遭遇烏軍偷襲全軍覆沒的情況在這裡不再出現。裝備即使出現戰損或者故障,俄軍也可以組織力量進行對作戰部隊的回收和對裝備的維修,在這種情況下,外界統計到的俄軍裝備永久性損失顯著減少,即使一些看似嚴重的損失,最終對俄軍造成的影響也相對有限。比如在5月11日前後,俄軍和盧甘斯克人民軍曾嘗試渡過北頓涅茨克市以西的北頓涅茨克河,結果在比洛戈裡夫卡鎮附近的渡口遭遇烏軍的火力急襲,不僅架起的浮橋幾次被烏軍炮火摧毀,先頭渡河的部隊也因爲無法堅守橋頭堡被迫拋棄裝備後撤。在烏軍宣佈的戰報中,這場摧毀了70多件重型機械化裝備(包括連級規模的坦克、步兵戰車和舟橋設備)的戰鬥成了一場「大捷」。不過因爲這一區域俄軍也有大量的部隊相互掩護,烏軍既沒有派出大規模地面部隊改善防禦態勢,也很難像之前在基輔周邊那樣大批俘虜俄軍部隊。俄軍中部軍區74摩步旅和盧甘斯克人民軍一個機械化團也損失了不少裝備,但好在人員傷亡有限,俄軍也有能力再次對其進行武裝,恢復其戰鬥力。
對於俄軍來講,這是過去三週的事實證明,由於頓巴斯地區烏克蘭軍隊的高兵力密度和不低的炮兵火力密度,在對烏軍支援力量和後援進行徹底殺傷之前,指望戰爭遊戲中那種「機動穿插,分割包圍」的軍事浪漫主義幻想立刻成真很難實現。爲了突破烏軍綿密的防線,俄軍的作戰重點也就變成了集中力量對烏軍的炮兵部隊進行打擊,同時在正面集中兵力攻擊幾個狹窄方向,以期通過短促的突擊逐步動搖烏軍的方向。由於戰線變化不大,作戰樣式看起來就成了「結硬寨,打呆仗」,戰場的主角也就成了各種無人機的相互偵察和炮兵部隊的「大顯神威」。
由於完全信息化的軍隊建設成本巨大,俄軍雖然在機械化裝備上有冷戰武器可以吃老本,但在信息化裝備上,相比解放軍或者美軍這樣的一流軍隊,俄軍的裝備水平只能說解決了有無問題。按照編制,俄軍一個旅裝備的無人機數量僅爲20架,無法同時照顧到司令部、炮兵、機械化部隊以及基層作戰的多方面需求,如果搞全旅出動的大突破,這點無人機要麼是撒芝麻啥也保障不了,要麼就是按下葫蘆浮起瓢顧此失彼。由於烏軍如今能夠得到來自北約的不少情報支援,且烏軍也採購了不少商用無人機列裝部隊,在戰場感知能力上沒有和俄軍拉開差距。權衡之下,俄軍的選擇,一是通過應急生產甚至採購「大疆」之類的商用無人機,儘量充實俄軍部隊內的無人機規模;二是在無人機數量有限的情況下突出重點,優先保證用炮兵火力對烏軍陣地的殺傷。
如今在頓巴斯戰場上,俄軍兵力密度比起此前在基輔附近大幅提高,能夠防止烏軍小分隊的穿插破襲。同時集中火力優勢,保障各個炮兵和導彈部隊的信息需求,對烏軍有生力量,特別是後勤補給和大型技術裝備進行打擊。舉例而言,波帕斯納亞地區和伊久姆地區,俄軍集結了不少炮兵部隊乃至空天軍、火箭軍部隊,出動了包括「龍捲風-G」和巡飛彈在內的力量,在幾個區域搞優勢火力作戰。俄軍的新作戰模式不僅快速拿下了波帕斯納亞鎮,還利用新兵器在反炮兵戰鬥中殲滅過烏軍一支美國援助的M777牽引榴彈炮部隊。而對於烏軍後勤的打擊,則讓許多原本就裝備水平很差的烏軍國土防禦營部隊陷入了困難的境地。
不難看出,利用炮兵的打擊作戰和針對炮兵的反制作戰目前已經成了頓巴斯方向俄烏兩軍作戰的關鍵。烏克蘭方面,烏軍一方面開始將本國各種庫存的老舊火炮送上前線,另一方面,各種北約援助的炮兵裝備已經開始逐步交付烏軍使用。這其中既有FH-70這樣的冷戰老兵,也有M777乃至「凱撒」這樣的新時代炮兵裝備。儘管烏軍對這些武器的掌握遠談不上熟悉,FH-70更是一種老裝備,美軍還出現了把移交的M777火炮上的信息化組建拆除這樣的「偷工減料」行爲。但在「豆包也是乾糧」的戰場上,他們的存在對於俄軍就是威脅。
而在俄軍方面,雖然俄軍採用了合理的戰術,也取得了相當的戰果,但不少「俄羅斯國情在此」的根本性問題還是很難徹底解決,比如在探測對手炮兵的雷達領域,俄軍裝備的「動物園-M」雷達在數量和性能上都相對有限,儘管俄軍通過額外調撥雷達的方法,讓編制上只有炮兵旅纔有,且每個旅只有一臺的「動物園-M」雷達實際部署的數量和範圍都有所擴大。但該型雷達在探測距離和反應速度上的不足卻難以根除:面對射程較遠、彈道低平的遠程加農炮時,該型雷達的定位效果不佳。除此之外,俄軍缺乏足夠多的300毫米火箭炮部隊,面對多支遠距離上機動炮兵,難以全部作出反制。至於北約軍隊常用的以航空兵爲主力搜索殲滅炮兵或者俄軍一度使用「伊斯坎德爾」戰術導彈反制炮兵的手段,則因爲俄空天軍和導彈部隊有更重要的任務,同樣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
仗打到這個份上,雖然俄烏戰爭是以全面動員的烏克蘭與俄羅斯常備軍作爲作戰雙方主力打起來的,但面對雙方都不算小的作戰傷亡和裝備損失,外界也免不了開始用總體戰的思維來考慮兩國的戰爭潛力。在俄羅斯方面,在戰爭開始後的頭一個月裡,大規模的穿插突擊讓俄軍損失了相當多的機械化裝備。根據親西方的開源信息統計,俄軍損失了至少700輛主戰坦克以及同樣數量的裝甲輸送車和步兵戰車。五角大樓則在5月中旬提出俄軍「25%BTG失去戰鬥力」。如果按照這一損失的裝備所匹配的部隊規模來推算,自然就能得出俄軍傷亡加起來好幾萬人的結論。
不過由於俄軍這一階段的裝備損失大多是在突擊中自行拋棄的受損或者故障車輛,人員損失並沒有烏克蘭方面宣傳的那麼大。以戰爭第一階段在哈爾科夫和蘇梅方向進行大規模穿插攻擊的俄軍西部軍區近衛第一坦克集團軍來講,烏軍繳獲的俄軍文件顯示,從2月24日該部從蘇梅方向出發,截至3月15日,整個集團軍損失了多達300臺(套)機械化裝備,包括70多輛T80U主戰坦克,按照規模足夠武裝一兩個旅,但全軍的人員損失實際上爲陣亡61人、傷200人,被俘失蹤98人,規模上只相當於一個營左右。
這一情況某種程度上可以算作俄軍在烏克蘭人員傷亡的縮影。相比烏克蘭國防部「殲敵三萬」的戰報,對俄軍傷亡統計相對嚴謹的西方媒體BBC在5月12日彙總的俄軍陣亡總數爲2338名,到5月28日估計超過2500人。外界預測的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兩州民兵傷亡也大體相當:頓涅茨克方向陣亡就有1800人、盧甘斯克人民軍則陣亡1500人。這種數千人級別的傷亡對於看慣了美國在全球撿軟柿子捏,打所謂「非接觸」「零傷亡」戰爭的公衆而言的確規模巨大,相比2008年俄格戰爭中俄軍74人死亡,171人負傷,19人失蹤的損失也要大得多。但考慮到俄烏戰爭是一場雙方投入超過70萬以上兵力,規模20倍於俄格戰爭,作戰時間已經超過3個月的高強度地面戰爭,俄軍的傷亡依然處於可以接受的地步。對俄軍而言,許多從一線撤下來的部隊人員編組基本完整,只需要補充少量人員就能恢復,至於損失的裝備數量雖多,但大多數都能夠從俄軍的「冷戰庫存」中加以補充。儘管當下俄軍儲備的坦克總數可能也只有5~6000輛,其中大多數也是性能比現役裝備次一級的車輛,但對俄軍而言,損失了T-72B3或者T-80U坦克,補充了足量的T-72A或者T-80BV坦克的部隊,雖然在對抗北約的假想戰爭中要吃大虧,繼續在烏克蘭作戰還是堪用的。
相比俄軍,烏軍作戰損失的規模則更大。在戰爭的第一階段,烏軍在克里米亞方向的南線部隊一度在俄軍的穿插突擊中基本瓦解,大量部隊和裝備在後撤到尼古拉耶夫一線之前就潰散和損失掉了。在基輔周圍的作戰中,雖然烏軍通過正面以逸待勞,側後大量出動輕步兵展開破襲的方式牽制了俄軍,但無論烏軍的裝甲機械化部隊還是步兵力量也都受到了與俄軍相當的損失。而在馬裡烏波爾方向的作戰中,僅僅亞速鋼鐵廠內投降的烏軍和亞速營部隊就有2439人,加上此前在這一方向烏軍海軍陸戰隊第36旅投降的1387人,烏軍光是整建制投降的部隊就接近了4000人。加上此前戰鬥中被俄軍消滅的部隊,烏軍在南線損失的部隊規模顯然要超過萬人。而在眼下的頓巴斯方向,從2015年開始這裡就佈滿了烏軍的常備軍主力,整條戰線上一般都不少於10個旅,加上戰爭爆發後烏軍臨時動員並且部署了不少「國土防衛旅」。烏軍在尼古拉耶夫-扎波羅熱和頓巴斯漫長戰線上,集結了包括25個國土防衛旅在內,超過15萬人的烏軍部隊。但這樣龐大的兵力在填補兵線的同時,也導致了大量的人員傷亡被俘。
截至5月28日俄軍已經控制了約8000名烏軍俘虜(一說12000名)。目前沒有開源的情報統計烏軍的傷亡情況,但即使按照澤倫斯基本人的說法,自開戰以來烏軍每日損失100人來推算,烏軍陣亡數量已經達到了1萬人,考慮到烏軍千方百計試圖隱瞞自身的損失,這一數字無疑是顯著低估的。而按照俄羅斯方面的估計,烏軍的兵力損失則高達5萬左右。
烏軍的技術兵器也在3個月的戰爭後大量損失,俄軍雖然對於防備「小鎮裡的特種部隊」手段有限,但對於搜索和打擊烏軍的大件武器裝備卻頗爲在行。戰前烏軍在坦克裝甲車輛上的狀態就是「總體偏緊」,即多數機械化部隊都能獲得相應的坦克、裝甲車和步兵戰車,但型號不一,數量也達不到編制要求,而且除了火炮,烏軍差不多已經將國內的「冷戰遺產」挖掘殆盡。因此開戰後的每一輛坦克裝甲車的損失對於烏軍都是不可恢復的。加上馬裡烏波爾等地區整體的失守,戰前這一區域部署的烏軍裝備不論狀態好壞都徹底損失,失去了進行維修再上戰場的機會,反而成爲了頓涅茨克人民軍補充自身的來源之一。烏軍上一次批量發佈許多機械化部隊的視頻還是4月初反擊從基輔方向撤退的俄軍時的留影,前線部隊自5月份開始則很少發佈自己擁有的坦克、裝甲車部隊,顯然是烏軍一線部隊的相關裝備數量顯著減少了。
此外,烏軍戰前遺留的龐大炮兵部隊數量也大幅度下降。烏軍戰前擁有的2S19/2S3/2A65/2A36等152毫米火炮的庫存數量超過2000門,最近外界卻發現許多烏軍前線炮兵開始用上了更加老舊落後的D-20型152毫米加榴炮。考慮同期北約也在向烏軍提供各種大口徑火炮援助,且各種型號的火炮也都優於D-20型,不難看出烏軍的炮兵部隊雖然一直在消耗俄軍的作戰力量,但自身在和俄軍的炮戰中也損失得相當嚴重。
與此同時,烏軍雖然獲得了來自北約國家援助的T-72M1等裝備,但其中不少也已經被拍攝到遭遇集中損失甚至被俘。從烏軍沒有將北約援助的T-72M1坦克、BMP-1步兵戰車、M-113裝甲輸送車以及各種火炮留在後方編成生力軍投入戰場反擊,而是逐次將接收的裝備編入部隊送上前線「添油」的做法看,一定程度上也說明烏軍對這些外國援助需求的急迫程度,已經顧不上什麼科學編組了。
相比烏軍總規模數萬人的損失,由於俄軍目前只在馬裡烏波爾一地打成了大規模包圍戰,因此除了馬裡烏波爾附近的海軍陸戰隊36旅、53旅、亞速營,烏軍成建制地損失掉的部隊並不多。俄軍在紅利曼方向擊潰的烏軍79空突旅編制尚在,依然可以補充人員裝備進行重建。在頓涅茨克方向正面面對俄軍的第17坦克旅,還有第58摩步旅和128山地旅雖然面臨全殲的風險,但目前俄軍和盧甘斯克人民軍還是僅以火力封鎖了烏軍方面的退路,烏軍並非完全的甕中之鱉。加上各種動員起來的「國土防禦旅」部隊,從統帥部的角度看來,烏軍可戰之兵依然不少。
不過另一方面,我們卻不能不注意到烏軍的許多部隊已經出現了可能崩潰的「苗頭」。最近一段時間,在互聯網上已經不止一次出現各種烏軍部隊錄製視頻,這些視頻的內容大同小異,作戰區域不同、編制不一的烏軍部隊(大多是動員起來的國土防禦旅)集體出鏡,稱他們被丟到前線送死,整支部隊沒有訓練,沒有後勤補給,缺少武器和彈藥。現在無法繼續戰鬥。有的甚至說指揮官扔下他們不管,因此拒絕執行命令。美國《華盛頓郵報》前不久也曾經採訪了在克拉馬托爾斯克地區的一位連長謝爾希·拉普科。按照他的描述,指揮部向戰區派遣的都是未經訓練的志願者,每個人只拿到30 發子彈。而在戰場上,「當烏克蘭坦克從我們這邊開火時,它就暴露了我們的陣地。俄羅斯人開始用各種東西炮擊我們——火箭炮、迫擊炮。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有祈禱。」採訪後幾個小時,烏克蘭安全局官員就逮捕了拉普科,一定程度上也佐證了他說法的真實性。
對於烏軍而言,這些國土防禦旅雖然裝備低劣,在戰場上也沒什麼機動性可言,扮演的就是二戰中無數個填滿戰線的步兵師的角色,但對於防禦狀態中的烏軍而言,這些部隊的存在讓烏軍的防線沒有完全的真空,妨礙和阻止了俄軍快速在烏軍陣地上打開突破口,撕碎烏軍防線的可能性,因此也是不可或缺的。而如果這樣的部隊因爲低劣的待遇和薄弱的指揮失去戰鬥意志,在加上俄軍方面可能的攻心戰策略,如果這些部隊的士氣繼續消沉下去,面對不利的戰鬥態勢,這些士氣低迷烏軍部隊不僅可能拒絕參與作戰,甚至可能會在後撤中奪路而逃,影響烏軍真正的主力部隊的有序撤退,引發烏軍戰場的巨大混亂,最終導致烏軍的嚴重損失。
這種看似無法從武器裝備、戰術戰法等純軍事問題上進行解釋的士氣問題恰恰就是大規模動員的軍隊在長期作戰後可能遇到的問題。2015-2022年間,供應比現在充沛得多的烏軍正規軍部隊在頓巴斯地區執行烈度遠不如現在的軍事任務時,尚且要按照訓練3個月——作戰3個月——修整3個月的循環進行輪替。如今十幾萬烏軍在惡劣的前線連續作戰,後勤供給和裝備保障也遠不如前,軍人中還摻雜了大量臨時動員平民來組建的「壯丁部隊」,而原有的所謂「職業精英」的部隊則在戰鬥中越磨越少……正如1917年4月一戰中的尼韋勒攻勢最終引發了士氣低迷的法軍一半部隊拒絕作戰的譁變,1918年德皇讓公海艦隊出海決戰的命令也引發了基爾港水兵的暴動一樣,在缺乏希望的戰場上持久作戰的部隊的崩潰往往就發生在一瞬之間,而一旦這種崩潰發生,對於戰場狀況就會產生根本性的影響。
儘管從高層角度,烏軍有繼續戰爭的理由,俄羅斯方面也有把戰爭打到勝利的意志。但對於俄羅斯人來講,這場戰爭還能通過用更多的精確制導兵器、更多的熱成像和無人機來殲滅烏軍有生力量的方式來進行下去,儘管這對於整個俄羅斯軍事工業都是一種挑戰,但對俄軍而言,至少是一種積極取勝的機會。而對於烏軍而言,烏克蘭自己已經差不多動員到了極限,其戰鬥力的存續和維持一定程度上已經開始仰賴於北約國家提供的軍事援助。誠然北約是當今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集團,北約也願意看到烏克蘭戰場成爲新時代的阿富汗,儘可能多地消耗俄羅斯的國力和意志,但北約的軍事庫存不是無限的,它願意爲烏克蘭買單的金額也不是無限的,對於烏克蘭而言,他們應該已經意識到「只要北約援助到位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是一種癡人說夢,面對越來越不利的戰爭局面,戰場之外的大局勢會如何發展,就要取決於烏克蘭內部對於繼續進行這場戰爭有多大意義的盤算了。(作者爲觀察者網軍事觀察員)
(本文來源觀察者網,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