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發文:交過社保,也算應屆生
有工作經歷、繳了社保,也可以算是應屆生。
日前,山東、廣西、貴州、湖南等多地人社部門發文,調整應屆高校畢業生身份認定標準,明確在省內事業編等用人單位招聘中,不對其是否有工作經歷、繳納社保等作限制,仍可按照應屆生身份報考。
一些互聯網大廠在今年的校園招聘中,也放寬了對應屆畢業生的認定範圍,將2025屆校招對象畢業時間放寬至2024年1月甚至更早。
爲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應屆生身份逐漸鬆綁和淡化正成爲趨勢。
“應屆生福利”,有多香?
每年畢業季,“建議大家珍惜應屆生身份”的話題都會衝上熱搜,應屆生身份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
一直以來,“應屆生身份”在就業市場和考公中被視爲一塊有力的“金字招牌”,享有諸多政策優惠和崗位傾斜。比如,在公務員考試中,很多崗位都僅招錄應屆畢業生。2024年,國考計劃招錄3.96萬人,設置了2.6萬個崗位計劃招錄應屆高校畢業生。
除了公務員考試以外,近年來不少企事業單位招聘正向應屆生傾斜,其中,國企招聘高校畢業生力度之大最爲顯著。
據國務院國資委公開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國企招錄高校畢業生超過76萬人、同比增長23.4%,央企招錄36.8萬人、同比增長23.9%。今年7月,人社部就業促進司副司長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將延續實施國有企業招聘高校畢業生增人增資等政策,並將政策期限一次性延長2年,穩定就業預期。
四川、河南等省也出臺政策,政策鼓勵國企擴大高校畢業生招聘規模。河南省人社廳、教育廳等部門在8月9日共同印發《關於做好2024年國有企業招收高校畢業生工作的通知》,強調國有企業招收應屆高校畢業生要保持一定比例,招收2024屆高校畢業生人數原則上不低於2023屆招收人數。
圖源: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此外,無論是央企、世界500強還是互聯網大廠,基本上都設有隻面向應屆生的校園招聘,對於應屆生求職來說,相比於難度更大的社招,參加校園招聘是進入一些知名企業的最優選擇。
在落戶限制上,應屆生屢獲援助,有的城市甚至開啓了“綠色通道”吸引優秀應屆畢業生。以上海爲例,博士應屆生,各研究所、各高校碩士應屆生,清北復交同濟和華師大等高校本科應屆生均可以直接落戶。
放寬標準,爲就業“鬆綁”
然而,“應屆生”身份既是一種保護,也是一種“羈絆”。
由於“交了社保就不算應屆生”等不成文規定,許多畢業生對於首次就業格外謹慎。有不少志在考公考編的同學不敢工作,寧願選擇緩就業、慢就業以報考應屆生專設崗位;有爲保應屆生身份選擇不簽訂勞動合同或繳納社保的;更有已經工作的往屆生爲了考公,不得不考研來重拾應屆生身份“曲線救國”。
據智聯招聘2024年發佈的《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應屆生慢就業的比重已達19.1%;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一項調查顯示,超過七成受訪學生身邊有同學主動延畢,超過四成同學延畢就是爲了保留應屆生身份。
圖源:小紅書
原本對應屆畢業生身份認定的初衷,是爲找不準方向、尚未落實工作的學生,營造一個接軌社會的“緩衝期”。可眼下,這種身份性限制爲求職者的“社會時鐘”戴上了鐐銬,一旦考公考編沒有上岸,轉去就業市場重新求職的大學生們,將要面對更殘酷的競爭——兩年的空檔期疊加工作經驗爲零,讓他們的競爭力處於更加弱勢的一方。
種種現實困境都說明,以往的應屆生身份制度,已經失去其在某些場景中的保障意義,限制降低了畢業生的就業意願和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着畢業生的就業選擇,對其進行調整是大勢所趨。
近年來,不少專家學者呼籲淡化甚至取消應屆生身份,給所有高校畢業生平等的就業機會。
2022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胡衛提出,從短期看,可將高校畢業生擇業期適當予以延長。從長期看,要逐步取消高校畢業生擇業期政策,也要打破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對招聘對象所作的應屆生身份限制,從根本上改革已經過時的應屆畢業生就業、升學、勞動及人事政策。
全國人大代表、曾任南京大學校長的呂建也建議,優化應屆生身份定義,緩解“慢就業”,“無論是否簽訂過勞動合同或繳納過社保,均屬於應屆畢業生身份,在重新就業時享受應屆生相關待遇。”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爲,應當逐步淡化應屆生身份的標籤,不要強調應屆生身份,而是關注青年人羣體就業的問題,認同、支持年輕人的個性化發展,看能力不看畢業時間,爲所有年輕人創造平等的就業競爭環境。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則提到,當前就業的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不光是應屆生壓力大,往屆生也有就業壓力。嚴格地區分應屆生和往屆生事實上會造成就業不公平,“不管是哪一類學生,存在的都是能不能就業的問題”。
此次多個省份放寬應屆生身份認定標準,給年輕人提供了更多試錯機會,有助於讓大學生不必再害怕失去應屆生身份,不用在考公考編失敗後死磕脫產二戰、三戰,可以一邊工作、一邊備考,也能在職場生涯起步階段,放開手腳探索嘗試,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職業甚至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