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人次逆差/學者:分眾規畫 導入新產品

臺灣觀光入出境旅次、消費逆差擴大。桃機入境旅客在行李轉盤旁等待提領行李。

臺灣觀光入出境旅次、消費逆差擴大,但交通部觀光署推入境觀光的做法卻遭旅遊業者詬病,認爲幫助根本不大。學者認爲,觀光署除了KPI要調整外,也應依不同市場來做統計分析,分衆規畫國際行銷內容,而不是一視同仁地都給入境補貼,導入新產品的思維和補貼政策雙管齊下,才真的有辦法吸客。

高餐大觀光研究所劉喜臨表示,檢視臺灣觀光的KPI應該要有四個面向,第一個是人次,這也是目前觀光署對外界說明觀光政策時,立下的主要評鑑標的,但人次是一個數字,並不能代表推動入境觀光政策全部成效。

第二個KPI則是觀光客每人每日在臺的消費。劉喜臨說,這個纔是觀光署要特別重視的,檢視觀光客在臺消費的消長細項,才能看到問題所在;第三個KPI則是滿意度,對於設施設備、景區環境、飯店品質等的滿意度好不好。第四個KPI則是重遊率,最直接地告訴政府,「臺灣」這個品牌在國際觀光市場上到底被不被埋單。

臺灣入境旅遊協會創會理事長王全玉則說,政府喊「觀光立國」喊得震天價響,但現實面就是卡在行政、行銷。推入境觀光需要政府各單位跨部門協調,觀光署縱使升格,卻依舊權限不足,農業部、文化部、內政部各單位自己做自己的,行政面根本沒有打通。

王認爲,觀光署不應一直講有幾百萬人次入境,而該說就算只有七百萬人次入境,但來的客人卻是怎樣的狀況,品牌定位也要明確,不是一直向國外行銷夜市,卻又要求入境業者做高端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