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中小企業與ESG實踐
不少臺灣的大型企業,如各家金控、製造業、科技業等都早已投入ESG行列,並公開承諾自家集團的淨零目標。但其餘爲數衆多的中小企業呢?
所謂「中小企業」是指實收資本額在新臺幣1億元以下,且經常僱用員工數未滿兩百人者。經濟部去年最新出版的「中小企業白皮書」指出,去年臺灣中小企業總數超過159萬家,佔全體企業逾98%;同時,中小企業的就業人數爲920萬人,超過全臺就業人數的8成以上。
如此可觀的中小企業大軍若能參與ESG行動,相信對推動臺灣淨零減碳、普及大衆永續觀念肯定都會大有助益。
根據B型企業協會與CSR@天下合作的「2022臺灣中小企業ESG策略問卷調查」顯示,囿於營業規模之限,目前只有25%左右的中小企業已採取ESG相關策略與行動;同時,中小企業主普遍認爲,投入ESG有以下三大挑戰:
第一是增加成本。不論投入何種型態的ESG行動,多少會減損短期營運利潤,所以相關進展始終不如預期;其次是缺少ESG人才。由於ESG是近幾十年來才快速翻紅的新興概念,且其範疇涵括環境、社會、治理等各專門領域,人才本已稀缺、又需求孔急,各家企業在引才上都存有若干障礙。
最後是不知如何着手。這其實是所有企業面對各種ESG指標時的共同困擾,各家企業的營業範圍不盡相同,其所需關注的ESG項目自然也不會一樣,需要有專人專責、系統性梳理自家業務屬性,並據此辨識出重要利害關係人後,透過每天每天的營運過程,落實各種ESG行爲或承諾。
上述三點確實是企業實踐ESG的具體挑戰;但理想與現實都清楚告訴我們,ESG不能不做、也不宜再拖。所幸,調查也同時指出,雖然中小企業尚不在國內、外ESG法令要求或市場驅動的規範之內,仍有高達86%的受訪企業認同ESG可以兼顧公益與獲利,也有83%的受訪企業表示如果有新投資計劃(建廠或採購設備等),會考量ESG相關影響,更有超過五成強調評估公司營運績效時,會納入ESG等非財務指標進行衡量。
也就是說,如果可以有一套課程,不僅淺談ESG的前世今生與未來發展(包含企業倫理、企業社會責任、永續發展等),還能深入剖析各項ESG指標的根本精神與意涵,協助企業找到適合自己的ESG切入角度,甚至日後得以走在法規(或趨勢)之先,真正與各利害關係人們共生共榮、永續成長。
爲此,筆者要利用這個機會,鄭重推薦由政大公企中心邀集政大各領域師資(商學院、社科院、法學院)與信義書院,聯合開設的「ESG碩士學分學程班」。
不同於其他坊間琳瑯滿目的ESG訓練班,政大公企中心的「ESG碩士學分學程班」,採用政大獨到的個案教學方式,透過大量探討相關案例,讓學員從商業視角思考在ESG趨勢中,企業該如何創造更多競爭優勢,並循序漸進銜接ESG管理、永續準則、綠色金融、環境保護、社會創新等五大面向的課程。
不論是有心進入ESG領域的年輕學子,或是在職進修ESG新知的綠領人才,甚至是思考企業ESG策略的高階經理人,都可以在這裡走進博大精深的ESG世界,細細思量並體會ESG對企業、對人類、對世界的重要與急迫性,從而爲其所屬企業量身打造一條發揚ESG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