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縣推出“1324”服務保障機制,用心守護困難羣衆幸福家園
冠縣持續聚焦羣衆所急所盼,創新完善社會救助幫扶舉措,聚力優化暖心服務供給,豐富拓展地域特色服務品牌內涵,積極探索“購買服務+集成供給+智慧監測”社會化照護模式,堅決兜牢民生底線,織緊織密困難羣衆生活保障網。
樹好品牌聯動“1”個理念
按照“黨建引領改革,改革促進救助”的工作思路,統籌社會救助資源,提升社會救助整體效能。
激發黨建救助品牌活力。以開展“築基攻堅提升年”活動爲契機,將“大愛民政”黨建服務與“冠·愛·你”救助改革緊密結合,實施“雙牌”共建,推動基層黨建與社會救助深度融合。2024年,全縣民政系統成立品牌服務隊,分批開展“機關接地氣、幹部走基層”“我爲羣衆辦實事”“困難羣衆關愛幫扶”等爲民實踐活動,黨員累計參與982人次。通過積極踐行品牌服務宗旨,2016戶城鄉困難羣衆感受到心貼心的親情溫暖。
拓展“三級聯動”機制成效。以提高救助質效能力爲方向,充分發揮省、市、縣三級民政模範機關建設效能,冠縣民政局機關與聊城市救助服務中心實施支部結對共建,健全黨建活動聯辦機制,先後開展社區“雙報到”黨員志願服務16次、開展主題黨日12次,參與服務210餘人次。聯合慈善組織開展救助、慈善政策諮詢解答、送政策上門等活動18次。
整合志願服務資源力量。以完善救助服務網絡爲抓手,大力推進“黨建+”。在鄉鎮(街道)便民服務窗口、村(社區)社會救助工作站設置黨員先鋒崗,引導231名社會組織志願者、愛心人士配合社會救助協理員參與困難羣衆幫辦代辦事項1387件,做好事前主動服務、事中溫馨服務、事後追蹤服務,深化“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成效。
用好救助幫扶“3”個載體
充分發揮“1+1>2”協同效應。聚集鎮街社工站、社會救助站、社區服務中心、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文明實踐站等基層公共服務力量,打造救助關愛照護服務綜合平臺。將“兜底救助”與“社會力量幫扶”相融合,針對有康復需求的輕度精神障礙人羣、農村留守困境兒童、低收入困難羣衆等提供有效服務。截至目前,覆蓋精神障礙患者244 名、摸排納入關愛服務的留守和困境兒童647名、保障困難殘疾人3831名。
積極探索“一次審批、多次救助”工作模式。彙集7個部門、18項救助幫扶項目,形成一張“救助清單”,羣衆只需一次申請、一套材料即可辦理,讓申請救助更加便捷及時。今年以來,實施支出型、急難型臨時救助1734人次,通過臨時救助數據審覈,主動銜接救助政策,認定因病致貧重症患者46人,累計72人。
深度利用“線上+線下”融合功能。既關注低保、特困“核心層”,也關注低保邊緣、支出型困難家庭“邊緣層”,持續擴大救助覆蓋面。開展困難羣衆入戶走訪6900次,覈對家庭資產狀況23090戶,識別低收入邊緣家庭135戶。積極拓展應用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使用“愛山東”APP、“誠·救助”程序功能精準識別,實現數據共享常態化,確保受助羣衆“應納盡納”。
做好物質+服務“2”個文章
聚焦困難羣體多層次、多樣化的救助需求,探索推行“物質+服務”的社會救助方式,推動從“保生存”向“防風險”“促發展”轉變。
夯實困難羣衆救助保障物質基礎。把牢民生兜底“基本盤”,今年以來對11類困難羣衆提標提補,發放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人員保障資金8700.1萬元,惠及1.4萬名羣衆。持續鞏固強化社會救助擴圍增效成效,新增低保對象920人、特困供養人員177人。
實施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社會化照護服務。組建政府主導、企業運營的救助聯合體,將2201名特困人員納入服務範圍,逐人採集信息、建立服務檔案,健全照護標準規範和監管機制,提供助潔、助醫、健康監測、精神慰藉等綜合性服務,累計開展照護次數達7.1107萬次。引入“智慧+”運營模式,建立2處縣級精準化養老數字服務平臺,打造全域化養老服務“地圖”。護理員利用手機APP上傳工作對比照片和服務評價視頻等12項內容,將居家照護、巡訪關愛情況進行數據可視化同步整合,集中錄控特困人員家庭地理位置、保障人員基本信息4.24萬條。
加強“情暖夕陽”經濟困難失能老年人關愛服務。探索政府救助與慈善救助銜接機制,對轄區內經濟困難失能老年人人數、服務需求進行全面摸底,按照每週服務不少於1小時的標準,上門爲538名老年人提供個人衛生、幫辦代辦、安全巡訪等服務,累計提供關愛服務3.094萬次、服務時長達4.1萬小時,切實提升經濟困難失能老年人的生活品質。
育好服務保障“4”方力量
積極培育機構人員服務力量。着力加強養老護理員人才隊伍建設,養老機構專業人員崗前培訓率、持證上崗率保持人員全覆蓋,養老護理職業技能鑑定率達到100 %。定期開展養老護理員技能大賽,提升業務能力。組織開展養老護理員專項培訓累計達到1064人。
積極培育護理團隊服務力量。建立養老服務從業人員激勵褒揚機制,優化職稱評定方式,激發活力。深入挖掘和推廣民政行業先進典型,以思想品德好、服務能力好、履職盡責好、工作實績好爲標準,選樹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最美照護人”“最美養老護理員”等,鼓勵引導護理人員發揮示範創優作用,認真履行照護責任,更好滿足特困人員多樣化需求。
積極培育公益崗位服務力量。加大困難對象就業救助,建立失業人員定期走訪和困難家庭失業對象動態管理機制,聯合縣財政、人社等部門,結合困難對象就業條件重點開發342個公共服務崗位,實現公益性崗位供需匹配。調配18個鄉鎮(街道)130名城鄉公益崗積極參與各類救助關愛幫扶活動2600次。
積極培育志願社工服務力量。定期開展社工站人員教育培訓,保障進站人員更好地運用社會工作專業理念、方法和技巧,提供專業服務。強化人才支撐保障,配合社工部門動員有意願人士參加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獲得資格證書86人。成立鎮街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目前城市社區社會組織數120個、農村社區社會組織742個,帶動7個社會公益組織和720名志願者及192名愛心人士聯動,形成“三位一體”的社會工作服務網絡。新增縣慈善總會社區基金27支,吸納社會資金70 萬元,廣泛凝聚資源合力,持續提升服務羣衆質效水平。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