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取消大類招生!

2024高考,各省正在陸續填報志願。其中,大類招生可以說是不少學生“撿漏”好大學的一次機會。分數剛好夠上心儀學校,但又很難報上自己喜歡的專業,進退兩難的情況下,大類招生無疑是不錯的選擇。

通過大類招生進入學校就讀的學生,一般會在第一或第二學年結束時,

根據其意願,結合就讀期間學業表現、高考成績,在招生大類的專業內進行專業分流,確定培養專業。

但根據各高校本科招生簡章來看,部分院校已經明確取消大類招生。

這些學校,徹底不招了

山東工商學院在今年取消了大類招生並全部迴歸按專業招生錄取模式。根據學院這兩年的招生來源計劃表,去年公共管理類、經濟學類、新聞傳播學類、外國語言文學類4個大類在今年被拆分成爲15個專業單獨招生。

而在更早之前,不少學校就已經徹底取消大類招生。2022年,中山大學取消大類招生,表示將恢復爲按院系專業進行招生,即學生高考錄取即確定專業。湖北民族大學、江西財經大學也在同年全部安排專業招生,不再有大類、分類招生安排。

在這些學校中,中山大學無疑是實施和取消大類招生最爲“徹底”的一所學校,根據其公示的《2021年招生大類及分流專業》來看,18個招生大類(專業)中,有15個大類囊括了66個專業,佔其全部69個專業的95.65%。

大類招生,“錯”哪兒了?

2023年1月16日,教育部發布《關於做好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特別提及“嚴格規範高校大類招生行爲”。通知要求,原則上,高校按專業開展招生,“少數探索大類招生的高校要精心制定培養分流方案”,並“確保科學規範、公平公正”。

這並非教育部首次提出要規範大類招生,2022年,教育部就曾明確過“培養方案不合理、不到位或招生和培養方案不一致的,不得開展大類招生”。

爲何教育部會有此規定?這就不得不提到大類招生爲人所爭議的兩個問題。

因爲把土木工程、水利與海洋工程放在了計算機類,大類招生模式曾引起很大熱議。在同一個大類中,如果專業之間的差異較大,不免會引發報考學生的顧慮——報考衝着A專業去的,萬一分流時被調劑去了自己完全不瞭解的B專業可怎麼辦?這大類到底報還是不報呢?

大類招生不僅無法精確匹配到對某一專業感興趣的學生,不能精確培養人才,也容易讓學校的優勢學科隱沒在一個大類裡,導致學校在報考時遇冷。

除了把差異過大的專業“塞”進一個大類,冷熱專業捆綁也一直爲公衆所詬病。

對於部分進入大類招生的同學來說,儘管“撿漏”了好大學,但也有一定機率在專業分流的時候“踩坑”,其根本原因在於冷熱專業捆綁導致的分流調劑“風險”。有網友將分流稱爲“第二次高考”,在不少大學把考試成績作爲分流時單一衡量標準的情況下,高考時的高分學生進了名校卻被分流、調劑到冷門專業或非心儀專業的情形並不罕見。

在專業分流階段,績點較高的學生扎堆報熱門專業,而績點低的學生只能被調劑至冷門專業,這不僅導致“熱門專業越來越熱、冷門專業越來越冷”,也會致使被調劑的學生負面情緒滋生。而由於大類招生時對選考科目的要求並不細緻,即使學生符合被調劑專業的選考要求,也存在聽不懂、掛科、延畢的情況。

山東工商學院招生就業處處長王西兵介紹今年政策時就明確提到,取消大類招生能夠避免專業二次分流時有些同學被安排到不喜歡的專業。

失去的“緩衝期”,拿什麼來彌補?

事實上,大類招生原本是對按照專業招生的修正。高中時課程設置門類衆多,學生們接受的教育以通識教育爲主。而甫一進入大學,面對的卻是特定領域的專業教育,其間的轉場如何調整,如何適應?面對複雜的高考政策、專業選擇等問題,迷茫的高考生和家長又該何去何從?這種情況下,高考志願填報行業“火”也是必然。

大類招生無疑爲高考生們提供了“緩衝期”。按照大類招生的設計理念,這一政策能夠給新生們提供自主選擇多樣化課程的過渡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找到未來人生的發展方向,起碼不至於像高考選專業時兩眼一抹黑。

爲了彌補“緩衝期”的丟失,一些取消大類招生的學校也嘗試在其他方面做出調整。江西財經大學就曾表示,在校生具有2次轉專業機會,轉專業遵循“轉出無限制、轉入有門檻”的工作指導思想,逐步擴大接收轉入比例。

西安交通大學今年的招生政策在保持傳統優勢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和調整,其中,最主要的變化是將大類招生調整爲“以學院爲單位的小大類”,將原先跨學院的8個大類細化爲以各學院爲主體的27個小大類,爲考生提供了更加明確和具體的專業選擇方向,同時,還推出了“轉出不設限”的寬鬆轉專業政策,學生入學後將有3次轉專業機會。

這些學校,還在招

近年來教育部在大類招生上的政策總體收緊,但同時也指出“少數探索大類招生的高校要精心制定培養分流方案”,仍有部分高校在探索大類招生。

最近,有傳言說清華大學停招土木工程等專業,學校迴應系部分單一專業合併至大類招生。自2017年實施大類招生以來,清華一直在積極調試,使招生政策能夠適應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

2020年,南昌大學進行了“大類招生、大類培養、專業畢業”的培養模式改革,將98個本科招生專業中的44個,放在20個大類進行招生。在一批大學急流勇退、宣佈取消大類招生的2022年,蘇州大學在前一年新增2個大類後,再次將招生大類縮減爲中國語言文學類、新聞傳播學類、化學類、材料類等8個大類。

廈門大學今年共設置33個招生專業(類),其中分流專業大於1個的大類有23個。西南大學今年共有17個大類招生,此前的5月初,該校曾印發《西南大學關於進一步深化本科大類培養及專業分流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在深入論證學科專業內在聯繫的基礎上,堅持能大類應大類盡大類,拓展大類培養專業範圍。

部分高校實行大類招生,僅僅是把大類招生簡單作爲應對新高考的舉措,“沒有大類培養之實”。一些高校,順應政策隨波逐流,而沒有真正想好什麼是適合自家人才培養的招生方案;還有一些,把大類招生當作控制最低投檔線、保障冷門專業錄取人數的手段。

急流勇退、壯士斷腕,取消大類招生的改革決心值得肯定;逆流而上、勇於探索,繼續大類招生的探索勇氣也值得肯定。但不管是什麼招生政策,初心都是爲了學生,學校也應迴歸初心,應學生所需,給學生預留選擇空間,平衡好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探索更加柔和、精確、全面的人才培養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