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逐“綠”而行,向“新”發力

(原標題:【光明論壇】逐“綠”而行,向“新”發力)

【光明論壇】

作者:陳清(南京藝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南藝基地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青海考察時強調,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民族團結、共同富裕,在推進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取得更大進展,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青海篇章。近年來,青海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牢把握青海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逐“綠”而行、向“新”發力,推動現代化建設邁出新步伐、開創新局面。

“綠”彰顯了青海現代化建設的底色。逐“綠”而行,護好“中華水塔”,青海聚力建設生態文明高地。作爲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生態環境,始終是習近平總書記關心的一個重要問題,“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青海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立足高原資源能源特色和獨特生態優勢,堅決扛起維護生態安全的重大使命,紮實推進國家公園羣建設,致力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2021年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經過多年的試點探索和建設實踐,園區內雪豹頻現,藏羚羊成羣遷徙,“中華水塔”更加堅固豐沛。高質量發展爲青海帶來綠富同興,三江源國家公園在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的前提下,實現了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和民生改善三者的有機統一。越來越多的三江源牧民放下了牧鞭、當上了管護員、端上了“生態碗”、吃上了“綠色飯”、走上了致富路,人民的獲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新”擦亮了青海現代化建設的成色。向“新”發力,拓寬發展路徑,青海加快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青海在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的同時,不斷創新機制、轉變理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路徑,着力培育體現本地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將生態優勢不斷轉化爲發展優勢,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創新應用特高壓技術,青海建成了世界首條全綠電大通道,綠色電力源源不斷輸往全國15個省區市。察爾汗鹽湖積極培育“鹽湖+新能源”“鹽湖+新材料”等綠色低碳循環產業;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採用“洗鹽+滴灌”方式選育耐鹽鹼作物,將鹽鹼地變爲魚蝦養殖場、飼草種植地、增產大糧倉。在青海,“綠”與“新”交織成一幅美麗的畫卷,展現着青海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詮釋着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綠色底色。

以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這是天人合一、萬物並育的中國智慧。不僅青海,放眼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刻改變着中國大地,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實踐正在生動上演。只有把綠色發展的底色鋪好,纔會有發展的高歌猛進。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各地錨定綠色發展目標,用心用力保護生態環境,因地制宜創新綠色發展路徑,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譜寫出壯麗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篇章。長江經濟帶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思路指引下,實現了生態優先下的綠色發展;“高原明珠”滇池如今清波盪漾、鷗鷺翔集,明珠神采逐步再現;毛烏素沙漠從不毛之地變爲“塞上綠洲”,讓周邊村莊走上綠色脫貧之路……一張張生態名片彰顯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偉力,神州大地的含“綠”量和含“新”量日益提升,社會生態系統更具韌性和活力,人地和諧、詩意棲居的美好圖景正在成爲現實。

環境就是民生,綠色就是發展。闊步新徵程,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爲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厚植中國式現代化的綠色底色,持續推進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相伴偕行,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嶄新篇章。

《光明日報》(2024年06月25日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