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報道:奮楫改革,教育強國建設足音鏗鏘

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爲誰培養人?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教育這一根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爲新時代中國教育發展指明方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教育戰線着眼全局、聚焦重點、抓住關鍵,我國教育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格局性變化。跟教育小微一起來看媒體報道——

奮楫改革

教育強國建設足音鏗鏘

陽光傾灑,綠意盎然。大江南北的校園裡,時時涌動勃發的力量,處處洋溢創新的氣象——

雪域高原,青海省果洛西寧民族中學的學生們用畫筆繪出新時代家鄉可喜變化,民族地區發展躍然紙上,團結進步種子種在心田。

京華大地,深夜時分的北京理工大學數字表演與仿真技術實驗室燈火通明,科研團隊奮力攻關,用智慧大腦生成絢麗影像,不斷迭代升級。

松花江畔,夢想伴着驪歌啓航,哈爾濱工程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畢業生史佳卿選擇投身國防事業:“青春,就該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閃光”……

菁菁校園裡、祖國大地上,一個個奔忙的身影匯聚成知識報國的澎湃洪流,書寫着教育強國的時代答卷。

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爲誰培養人?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教育這一根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爲新時代中國教育發展指明方向。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一場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賦能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改革創新之戰鼙鼓勁擂、催人奮發,教育戰線着眼全局、聚焦重點、抓住關鍵,我國教育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格局性變化。

以改革創新爲動力,以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爲目標,教育強國建設足音鏗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高質量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

優先發展

下好民族復興重要先手棋

教育,國之大計、黨之大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爲推進教育強國建設謀篇佈局——

立下優先發展教育的莊嚴承諾,強調中國將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

擘畫教育發展的宏偉藍圖,召開全國教育大會,就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出全方位部署;

賦予教育前所未有的使命責任,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作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戰略部署,爲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指明瞭方向與路徑;

吹響教育強國建設的出征號角,明確建設教育強國的根本保證、根本任務、根本目標、重要使命、基本路徑、核心功能……

秉綱而目自張,執本而末自從。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爲指引,教育領域改革力度空前、步履不停。

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中國教育越來越有底氣和自信——

從《關於堅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學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實施意見》《關於建立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的意見(試行)》等文件印發,到民辦高校全部設立黨組織,黨的領導實現縱到底、橫到邊、全覆蓋;全國高校實施黨組織“對標爭先”建設計劃,推動各級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基層黨組織作用顯著強化,成爲師生最貼心、最信賴的組織依靠,無數青年學子凝聚在高高飄揚的黨旗下,用行動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響亮誓言。

在戰略規劃、財政資金投入和公共資源配置上,優先安排和保障教育——

優美的校園環境、設施完善的學生宿舍、數字化的智能教室……在西藏拉薩,北京對口援建的拉薩北京實驗中學如高原明珠般璀璨耀眼。托起孩子們夢想的,是把中西部教育置於全國教育總體格局中優先謀劃設計的戰略舉措。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中西部地區教育投入增幅增速顯著,特別是新疆、西藏、貴州等地教育投入提升最爲突出。

被教育之光點亮的,還有更多孩子與家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GDP比例已連續11年保持在4%以上,教育脫貧攻堅各項目標任務全面完成。

優化區域教育資源,與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生產力佈局和城鎮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多層次、多樣化教育佈局逐漸形成——

從長三角到京津冀,從中西部到大東北……教育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一同規劃,在助力區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的作用更加突出。

建立定期會商機制,增進港澳與內地人才培養合作,實現育才資源共享……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三號”再度刷新世界紀錄,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爲全球用戶完成10萬多個運算任務……安徽合肥,教育資源與區域發展精準對接,激盪起磅礴的創新力量。

更多的堅實足跡,被這十餘年間一組組數據標註——

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各級教育普及程度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截至2023年,學前教育毛入園率91.1%,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5.7%,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1.8%,高等教育毛入學率60.2%。一個服務14億多人口,面向每個人、適合每個人、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體系日漸完善;

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超2.4億,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4年,教育現代化發展總體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國家行列;

5月29日,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發佈教育強國指數最新研究成果。在納入排名的129個國家中,中國教育強國指數位次上升2位,排名第21位。

錨定方向

着力培養堪當重任的時代新人

隨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育“爲黨育人、爲國育才”的定位更爲凸顯。

懷着深沉的歷史責任感,習近平總書記一次次深入校園,殷殷囑託、諄諄勉勵——

在北京大學,寄語青年學子:“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給北京師範大學“優師計劃”師範生回信,勉勵他們“努力成爲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調研閩江學院,強調“要把立德樹人作爲根本任務,堅持應用技術型辦學方向,適應社會需要設置專業、打好基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來到陝西綏德實驗中學,指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字字千金”;走進北京育英學校,指出“新時代中國兒童應該是有志向、有夢想,愛學習、愛勞動,懂感恩、懂友善,敢創新、敢奮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兒童”……

銘記囑託、錨定方向,一系列教育改革重大政策密集出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加速形成,培養擔當民族復興重任時代新人的步伐更加穩健。

牢牢把握人才培養方向,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這一重要教材,研究核心問題、集納鮮活素材、探討思路教法。如今,這樣的集體備課會已在高校思政教師隊伍中成爲常態。

從思政課改革創新,到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從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到全面實施“時代新人鑄魂工程”“大思政課”建設工程……近年來,各級各類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不斷推動思政教育創新發展,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體制機制持續完善。

着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讓創新創造能力充分涌流——

小衛星班、智能機器人班、善義班……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多個由院士領銜的特色班陸續設立,聚力自主培養未來領軍人才。談起學習感受,學生們頗爲興奮:“只要願意挑戰自我,就能得到導師們專業、個性、細緻的指導。每個人的學術‘胃口’都能被滿足!”

面對強國復興的時代考題,高質量發展成爲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命線。

跨過“有學上”和“基本均衡”的門檻,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啓動實施。深化課程改革、加強課程建設、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雙減”……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基礎教育新格局正在構建。

兩輪“雙一流”建設計劃接續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不斷深化,“強基計劃”和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深入實施……高等教育龍頭高揚,努力實現從規模向內涵、從量變向質變的躍升。

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全力推進……職業教育適應性和吸引力不斷增強,讓每個孩子都享有人生出彩機會。

系統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讓核心素養成爲育人導向——

在貴州省貴陽市第四十中學校園裡,一塊名爲“半畝花田”的勞動實踐基地成了大家最愛去的地方,師生同勞動,已經種出了好幾季瓜果蔬菜。

不只是勞動教育有聲有色。如今,各地各校將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落實在育人全過程。

聽,高亢嘹亮的音調聲聲入耳,古韻戲曲唱響青春校園;看,剪紙、泥塑、蛋雕等非遺課程排進課表,詩韻墨香遍佈萬千學校……學校美育工作在“全面浸潤”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聽,吶喊聲加油聲響徹操場,“花式”校園運動讓孩子們玩得嗨、身體棒;看,校園足球發展如火如荼,大運會、學青會等體育賽事精彩紛呈……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讓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護航學生成長——

“強教必先強師。”習近平總書記對教師隊伍建設高度重視,先後作出“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做“經師”和“人師”相統一的“大先生”等重要指示,2023年,更是提出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賦予新時代人民教師更崇高的使命。

一項項舉措應運而生:《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等政策重磅出臺;以200所師範院校爲主體、近600所非師範院校共同參與,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不斷健全;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優秀教師定向培養計劃、“國培計劃”、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等大力實施,教師專業能力顯著提升;教師楷模選樹宣傳機制建立完善,鼓舞廣大教師安心從教、熱心從教……

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專任教師總數從2012年的1462.88萬人增長至2023年的1891.78萬人。這支規模宏大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推動中華民族的教育強國夢行穩致遠。

服務社會

堅實支撐高質量發展

金秋的長風,吹過白山黑水,吹過鬆江遼河。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哈爾濱工程大學考察調研時強調,抓好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爲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再立新功;考察後不久,總書記又給東北大學全體師生回信,囑其“爲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殷殷期待,催人奮進。縱觀世界各國發展歷程,教育是驅動發展的重要引擎。切實回答好“強國建設、教育何爲”的時代命題,必須時刻胸懷“國之大者”、勠力服務國之所需。

近年來,教育戰線及時捕捉分析高質量發展對人才、科技需求的“第一信號”,將其轉化爲教育改革的方向與內容,全面提升教育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貢獻力。

調整學科專業、加強校社合作,有的放矢培養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

專業調整頻頻發力。2023年出臺的《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明確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前不久發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4年)中,“數字”“智能”成爲高頻詞,順應高質量發展的時代需求意圖鮮明。

科技攻堅步履不停。高校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能力持續增強,獲得了60%以上的國家科技三大獎勵,承擔了全國60%以上的基礎研究、8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讓人才在“國家的大事業”中拔節成長。將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有機結合,中組部、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實施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試點,32家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校企雙導師隊伍已達1.7萬名。

提升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適配度”。教育部與多個省份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全國佈局建設了229個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加強與行業產業和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爲產業和區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抓住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牛鼻子”,努力破“五唯”,讓支撐高質量發展的人才脫穎而出——

得益於學校“基礎研究特區計劃”,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林天全終於可以安心研發全天候、可移動、超時長的便攜式穩定電源器件。一段時間內,學校不設考覈指標,經費使用實行“包乾制”。

鼓勵高校科研人員挺進“無人區”潛心研究,這是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生動縮影。2020年,《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印發,教育改革發展過程中最難啃的“硬骨頭”“老大難”開始破題。

扭轉重科研輕教學、重教書輕育人等傾向,教師評價朝着分類多元行進:在中國人民大學,不同崗位類型、學科的教師有不同評價標準。學校還打造破格晉升通道,鼓勵青年人才主動作爲。

學生評價,也從“育分”轉向“育人”:在浙江杭州等地,學生期末成績評定細分爲學業水平評價、表現性評價、發展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豐富的成長記錄取代了冰冷的成績單……

開闢教育數字化新賽道,深入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

人口大國如何實現每個人的全面發展?“數字化”爲這一追求提供更大可能。近年來,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全面實施,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集成上線,助力人口素質整體提升。

網絡彌合城鄉鴻溝,更多優質資源突破時空、聯通城鄉,以教育公平增進社會正義。如今,華東師範大學志願者可以通過平臺,與幾千裡之外的雲南省尋甸縣小學生共同體驗傳統文化、感知科技前沿、交流內心世界。

雲端呈現無盡可能,推動“標準化教育”轉向個性化學習。在北京市史家小學,藉助人機互動和大模型技術,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跨學科講解內容,學生們能隨時向機器人提問,學習質量大幅提高。

技術賦能美好生活,助力我國勞動力素質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目前,我國已有12座城市加入全球學習型城市網絡。上海構建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建立約493萬件市民學習檔案;成都初步建成“終身學習教育資源庫”和“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年服務市民超過300萬人次……

教育鑄就未來。中國教育,正爲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凝心聚力。

擴大交流

教育對外開放成效顯著

2023年11月,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2屆大會。世界又一次矚目中國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STEM教育研究所將落戶上海。這是該組織在全球設立的第10個一類中心,也是其在歐美之外首個全球性一類中心。

教育是國家和民衆間交流與對話的關鍵力量,是承載、傳播、延續文明核心價值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國際國內重大場合鄭重表示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飽含深情給海外學子、留學歸國人員、在華外國留學生、外國中小學生回信,爲教育對外開放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國教育,以更加開放自信主動的姿態走向全球舞臺。

以頂層設計爲先導,開放總體佈局不斷優化,教育的“朋友圈”更大了——

《關於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關於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等文件陸續出臺,從頂層設計上構建教育對外開放的宏偉藍圖。

高瞻遠矚擘畫,帶來教育開放氣象萬千。

與29個國家合作建設魯班工坊,與160個國家和地區合作舉辦孔子學院(課堂),成立“中國-東盟職業教育聯合會”……區域教育合作機制不斷完善,中華文明的種子向全世界播撒。

以人才培養爲核心,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設的速度更快了——

自2004年全職回國執教清華大學後,世界著名計算機學家、圖靈獎得主姚期智全力投入計算機一流人才培養,還不斷髮揮“磁吸效應”,從伯克利、麻省理工等名校引進教師,極大促進了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的科研攻關與人才培養。

如今,越來越多高校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內薄弱、空白、緊缺學科專業,同世界一流資源開展高水平合作辦學和跨領域、跨國界科研合作,加快把我國建設成爲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以多元互動爲途徑,人文交流格局不斷完善,中外“民心聯通”更緊密了——

漫步在浙江溫州肯恩大學校園內,隨處可見東西方文化交流融匯的景象。在這裡,美國學生威廉·赫索姆中秋賞月吃月餅時“體會到了什麼是真正的‘色香味’”,更充分感受到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意蘊。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近。如今,中美青年創客大賽、中俄同類大學聯盟、中英中法百校交流、中南(非)職業教育聯盟等教育品牌項目成果卓著,爲中國外交注入積極力量。

以加強與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的合作爲抓手,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中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更強了——

機關重重的迷宮裡,機器人快速穿梭,短短几秒就闖關成功。2022年,在由我國政府首次發起並主辦的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上,這樣的精彩一幕引得外國嘉賓頻頻點贊。

立足中國教育核心議題,着眼全球教育動態,近年來,中國教育不斷向世界呈現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我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連續實施三期援非信託基金項目,惠及12個非洲國家、3萬多名教師和衆多非洲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舉辦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等國際會議,搭建國際交流合作平臺……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和區域教育合作,中國教育自信昂揚。

千年潮未落,風起再揚帆。

面向未來,加快中國教育由“大”向“強”的進程,更需要主動超前佈局、有力應對變局、奮力開拓新局。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十四億多用信念與知識武裝起來的中國人民,正爲建成教育強國篤學躬行,爲託舉復興夢想積蓄更大力量。

文字 |鄧暉

來源 |《光明日報》 2024年07月08日

更多教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