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有條美麗的“繡帶”
如果你到過貴州,一定被少數民族姑娘身上美妙的刺繡驚豔過——
明豔的紅、疏朗的藍、沉靜的黑、嬌俏的橙、清透的綠……熱烈的顏色以打破你認知的方式大膽地組合在一起。繁複的構圖、繁密的元素,“極繁審美”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那優美的線條勾勒出翩翩欲飛的蝴蝶、靈動如生的游魚、優雅纖巧的鳥兒、古樸雄壯的巨龍,不由分說地搶奪你的視線、攻佔你的心智。
你可知,這些刺繡在貴州的版圖上牽連起了一條神奇的“繡帶”?
攝影/陳金魚、陳偉紅、陳中;製圖/九陽
(貴州的少數民族刺繡多以繁複爲美,用色大膽、技巧豐富。)
讓我們先將目光投向黔東南,這裡是刺繡樣式最爲豐富的地區,苗族姑娘繡出的精美平滑的破線繡、層理分明的堆繡縐繡打籽繡、亮閃閃的錫繡,還有侗族繡娘手中精巧的“盤軸滾邊繡”都能在這裡找到;繡帶向西延伸,輪廓清晰、歷史悠久的水族馬尾繡融入其中,盡展飄逸姿態;轉而向北向西,繡帶一路揮灑,從黔中向着黔西北串聯起一條趣味十足的“挑花之路”……
色彩斑斕的刺繡裡,藏着古老民族的傳說與史詩,藏着與神靈和先祖溝通的窗口,也藏着一針一線細密織起的所有美好期待。
美麗的繡帶在繡孃的指尖翩飛。 攝影/陳偉紅、陳中;製圖/九陽
刺繡,穿在身上的無字史書
貴州的許多民族都並沒有自己的文字,卻同樣有瑰麗迷人的史詩。他們遷徙、征戰、耕作,也暢想開天闢地的神話,將歷史的脈絡一針一線地刺繡下來,構成一部比一切語言文字都更平易近人的無字史書。
刺繡是苗族人的“無字史書”, 將苗族女將務茂媳的形象記錄下來。
蝴蝶,是黔東南苗族姑娘最愛的主題之一。在《苗族古歌》世代傳頌的上古神話中,是“蝴蝶媽媽”與水上的泡沫戀愛,生下12個蛋,才孵化出萬物的祖先,其中一個蛋更是孵化出了人類始祖姜央。所以,在苗族文化中,沒有蝴蝶就沒有人類,它自然成爲了苗繡中最廣泛而恆久的圖案,特別是在清水江沿岸,施洞、革一、臺拱的姑娘們身上,總有一隻又一隻蝴蝶輕靈起舞。
苗族的刺繡中, 總少不了振翅欲飛的蝴蝶形象。 攝影/谷佳俊、曾麗
刺繡中自然也不乏人類的故事。在黔東南的苗族創世神話中,姜央兄妹藏在葫蘆中躲過滔天的洪水、姜央本人如吳剛一樣在月宮伐桂、苗族始祖兄妹結婚繁衍人類……無獨有偶,用刺繡記錄神話人物的傳統廣見於貴州少數民族,侗族的洪水神話中,姜良、姜美兩兄妹是侗族的創始者;水族開天闢地的神話中,仙婆牙巫、仙公拱恩締造了人間。他們的故事經由刺繡傳承至今。
苗繡描繪的神話故事中,總少不了“人”與“龍”的影子。
刺繡中不僅有瑰麗奇幻的神話傳說,也有實實在在的歷史長歌。
在苗族的歷史傳說中,他們相信自己是蚩尤的後代。苗族經歷過五次大遷徙,從北向南、從東向西,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從湖南、廣西、四川進入雲貴高原。象徵一路翻山越水的幾何圖案,如直線、波紋,也成爲苗族刺繡不可或缺的元素。
織金縣的苗族刺繡中,充滿硬朗的幾何圖案。
在銅仁市松桃縣蘭娟衣得名於遷徙路上的首領蘭娟。在南遷過程中,蘭娟以左手袖子上的黃線記錄黃河,以右手袖子上的藍線紀念長江,每一次渡湖翻山,衣上就多了一個用綵線縫上的記號,歷史便有了清晰的輪廓。
貴州西部的“四印苗”姑娘的服飾上,前胸、後背、兩袖繡有四枚“大印”。相傳這支苗族支系的首領曾在遷徙途中將印信蓋在女兒的衣服上作爲記錄。如今,人們在重要節慶穿戴這種服飾,作爲認祖歸宗的依據。
在更爲日常的生活裡,通過繡着祖先與遷徙之路的背扇、壽衣等日用品,刺繡還承託着祈願祖先庇佑新生、接引死亡的信念。針法傳承着祖先的來路,因此各民族繡娘們懷着對歷史的敬畏,將祖輩們的針法嚴格而完整地傳承下來。
雷山苗族姑娘們在節日中穿起刺繡精美的盛裝。 攝影/徐舟毅
黔中刺繡以貴陽花苗的挑花技藝爲代表。繡娘先根據棉布上細密的經緯線數好紗格,從背面挑制,正面呈現花樣,故稱“反挑正用”。十幾種具體針法,如十字針、魚骨針、魚刺針、豆花針等,均未遺失。“老祖宗將所有針法都研究透了,我們只是傳承”,貴陽花溪挑花技藝傳承人王啓萍說。貴陽的苗族支系最終定居在花溪後,族人爲了記錄征戰遷徙的歷史,將曾經的城池與那裡生長的莊稼、牲畜、草木等用挑花技藝繡在衣服上,還會繡上一顆“苗王印”,以示紀念。
攝影/陳偉紅
(古老的針法得到傳承,刺繡紋樣卻也可以創新。
下圖爲花溪苗繡非遺傳承人王啓萍爲冬奧會特繡的新作品。)
由於貴州各民族都有傳承針法的傳統,一些中原地區罕見的古老針法得以在貴州刺繡中存留,如春秋戰國時期楚墓中出土文物中保存的鎖繡、辮繡。刺繡還保留下諸多古老的文化遺蹟。《洛書河圖:文明的造型探源》中就提出了這樣大膽的猜想:苗族、瑤族的揹帶、圍腰等位置的繡片上,都有一些放射狀的星芒圖案,這可能是保存了中原古老“洛書”的符形;苗族的刺繡中,許多旋轉的紋樣也隱隱與“河圖”相和。它們不僅爲民族學、民俗學等研究留下珍貴遺產,也將貴州刺繡的歷史價值拓展到更深廣的中華文明底蘊中,這都是各民族交往交融的結果。
刺繡,獻給神靈與先祖的詩
刺繡是包羅萬象的文化長卷。對於貴州的許多民族來說,刺繡更是與先祖、神靈溝通的一扇窗。他們世代傳承的針法與圖案,跨越時空的約束,描繪着心底對圖騰、神靈、萬物和歷史英雄的崇拜,展現出天真大膽的民族性情。
織金縣的繡娘以軸線繡繪成的鳥紋。
還記得蝴蝶媽媽生下12個蛋的故事嗎?神話到這裡並沒有講完——蝴蝶媽媽不會孵蛋,是鶺宇鳥孵養出了萬物的先祖。鳥兒自然成了黔東南許多苗族支系的圖騰,它們美麗的羽毛與生生不息的繁殖能力讓人們在它們身上寄託了更多美好的期待,甚至將鳥羽視爲與先祖對話的媒介。在月亮山周圍的榕江、從江等地 ,苗族男女會將刺繡綴滿繡帶的裙袍,並把鳥羽裝飾在飄帶的末端,因此這種衣飾也被稱爲“百鳥衣”。只有穿上百鳥衣的人,才能聽到先祖的聲音。
只有穿上百鳥衣才能與祖先溝通。 供圖/貴州畫報社 攝影/林劍
龍,也是人類始祖姜央的11個“兄弟”之一,於是龍在黔東南也以“萬物皆可化”的平易姿態被繡入尋常衣袖。人們對龍敬而不畏,喜且親近。龍與其它動物組合成牛龍、蛇龍、魚龍,還有人首蛇身龍、魚身鹿角龍等多種變化。貴州省民族博物館藏有一件民國時期由苗族特有的鎖寶繡繡制的“雙龍搶寶紋”上衣,共繡有14條龍。龍紋還常見縐繡、辮繡等技法。前者將8、12或16根線編成辮帶,按剪紙輪廓盤繞,後者在此基礎上將辮帶堆折,更爲蓬鬆立體。
(左上:平繡-雙龍搶寶紋。攝影/陳中
左下:破線繡-衣肩雙龍紋。攝影/曾麗
右上:雙針繞線繡-雷山龍紋。攝影/曾麗
右下:數紗繡-龍紋。攝影/曾麗)
對於聚居在黔南三都、荔波一帶的水族,馬是鮮明的民族圖騰。其祖先從中原睢水流域南遷至黔桂交界處,後人延續了對馬的崇拜與喜愛,養馬、賽馬的歷史悠久。繡娘用絲線將馬尾裹成馬尾線,在布面鑲嵌成圖,如象徵祖先的魚、寓意安康的蝙蝠,再以打籽繡、辮繡等繡法填芯,釘上小銅片提亮。
用彩絲纏繞馬尾製成的繡線, 爲馬尾繡帶來了獨特的輪廓感與立體感
“有了馬尾,刺繡就有了靈魂”,水族馬尾繡傳承人宋水仙評價道。馬尾繡有隱匿之趣,馬尾被裹得密密實實,但馬的生命力仍讓繡品逸出自由灑脫的靈韻。人們彷佛能透過馬尾繡想象出水族人過“端節”(水族年節)時賽馬場上的英姿。
與自由的圖騰崇拜相映成趣的,是日月可親的自然崇拜。
(象徵祖先的魚、寓意安康的蝙蝠,
左圖爲馬尾繡,右圖爲軸線繡、挽針繡,
繡好後,釘上銅片提亮。)
黔東南清水江畔的錦屏縣,劃分開侗族南部方言區與北部方言區的邊界。將國內約一半的侗族人口分爲南侗、北侗。盤軸滾邊繡是北部方言區侗族同胞的代表繡法。“盤軸”,以雙針反覆繞線,用綵線繡出連環花紋;“滾邊”,以三合一白色粗線在花紋外圍鑲邊,如爲花田築籬。傳承人陳顯月所在的平秋鎮在侗語中意爲“事物在自然消失”,這類蘊含着哲學韻味的名字源於遼闊的宇宙觀。陳顯月的刺繡店裡,太陽盤與月亮盤在幾條揹帶上交相輝映。侗族喜愛象徵日月的圓形圖案,常以花鳥、蝴蝶、魚紋裝點,寓意子孫安康、美滿富餘。
以雙股纏繞的綵線繡出侗族特色——盤軸滾邊繡。
貴州各民族的精神世界中也有人物形象。有將自然物質擬人化的神,如苗族的清水姑娘仰阿莎,也有基於真實歷史原型的英雄人物,如與清軍抗爭的苗族女首領務茂媳。她騎着雙頭雞,一手揮舞令旗,一手撐隱身傘手的戰鬥形象常出現在施洞、革一地區的破線繡中。繡娘將一根絲線破爲8~13根比髮絲還細的線,裹上皁角液使其平滑光亮,再用平繡等技法繡制故事性強的具象畫面,被譽爲“放大鏡下的藝術”。
針線繡活了民族文化與信仰,遙遠的歷史英雄人物、浩渺的日月宇宙,經由刺繡,在衣袖間真切可觸,甚至帶着體溫。人們能摸着縐繡的起伏親近龍,也能循着破線繡的針腳從英雄身上汲取力量。
威武的游龍、優美的蝴蝶、靈動的飛鳥, 都在繡娘手中擁有了生命。
繡娘眼中的有靈萬物
若你尋一位貴州的繡娘,問問刺繡那豐富的色彩、繁美的圖案,靈感都從哪裡來?她一定會告訴你:從山川自然中來,從有靈萬物中來——
馬尾繡繡成的典雅花朵。 攝影/陳偉紅
日頭烈了,先人用蕨菜遮陽,頭帕上就繡上了郎雞花(蕨菜花);入冬了山間飄雪,寒衣上就繡上了雪花。在對自然的適應與改造中,刺繡是許多民族對於自然界美好事物的一種美妙的歸納和演繹。道法自然的經驗日積月累,成了天人合一的智慧。
早期刺繡的取材、紋樣、配色皆源於自然。
(織金縣的苗族支系在蠟染與刺繡中,
常以繁複的紋樣勾勒高度抽象的
飛鳥、鳥蛋、游魚與石榴籽紋樣。)
麻是最原始的材料。在黔西北的畢節織金縣溶穀苗寨,繡娘們延續着手捻麻線的傳統。她們以麻爲芯繞制綵線,以盤繡技法讓花海填滿整個繡片。明中後期,棉製品在國內普及,加之清水江貿易的發展,棉布棉線和蠶絲線逐漸出現在貴州刺繡中。及至現代,刺繡用材更加多元。但材料的發展不意味着揚新棄舊。很多繡娘尤其是傳承人仍延續着從棉麻種植、染織、紡線到刺繡的一整套技藝。曾在20世紀80、90年代多次來貴州探訪刺繡文化的日本織繡專家鳥丸貞惠如此評價:她們清楚地知道從種植植物、做線到織染需要多少時間,這種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在全球大部分地區已不復存在。
刺繡、織布、藍染,靈感與原料都來源於自然。 上圖 攝影/陳偉紅
貴州之所以能成爲中國民間工藝美術保存較好的地區,一個重要原因是地形崎嶇、環境多變,山巒勾勒的每一個小世界都保持了鮮明的個性。隨着明清以來貴州社會經濟的發展,刺繡文化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例如,黔東南是各民族刺繡技法最爲豐富的地區。清水江、烏江貿易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的繁榮。黔東南苗繡囊括了貴州苗繡約20種技法中的大多數。施洞、老屯的破線繡,臺拱、萃文的縐繡,排羊的雙針繡,革一的打籽繡、疊繡都獨具一格。對角線上的黔西北海拔高、降水少,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因此,清水江畔姑娘的刺繡嫁衣總是變化很快、很時興,黔西北姑娘身上的繡衣就保留了更多古樸的紋樣。
以軸線繡技法制成的魚形小香包。
就整個貴州而言,苗、侗、水族都保留了鮮明的民族特色,黔西南的布依族使用繡繃、農曆二月二“龍擡頭”忌諱動針,這些習慣、習俗與它的技法、紋樣都體現出明顯的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錫繡是體現刺繡順流而興的有趣特例,它映出人對自然的探索之趣,也豐富了貴州刺繡的用材和發展史。僅存於清水江流域的劍河苗族錫繡,是世界上唯一的金屬刺繡。然而劍河並不盛產錫。沿清水江順流而下,湖南南部是世界上發現和利用錫礦最早的地區,明代已盛產錫礦。劍河先民通過水運貿易發現了與銀顏色相似且不易氧化的錫,將這種熔點低、延展性強的金屬製成寬約1毫米的錫絲,鑲在藍黑底布上,繡成簡約而神秘的幾何紋樣。
這種將錫條織入繡品中的做法也可以叫“織繡”。
“太陽下閃着光最好看”,傳承人龍女三九說。她在“錫繡之鄉”展留村長大,在長夜無燈照亮的時代,這種內斂的光就已在劍河閃耀。繡娘們嚴謹地傳承着技藝與圖樣,匯成貴州刺繡中舉世無雙的星河。
陽光下的錫繡,滿目光輝。 攝影/陳金魚
作爲貴州多彩民族文化中一則優雅的切片,貴州刺繡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氣度。走入花園,信手摘幾朵,就能拼出有趣的組合:留白與滿繡、具象與抽象、鮮豔與素雅、藏匿與張揚。多民族之間、同族各族支之間的刺繡技法和而不同,刺繡與民歌、剪紙等其他民族藝術形式共生共榮。如今,高超的繡技不只是嫁得好的敲門磚,現代貴州刺繡改變了很多繡孃的人生軌跡。隨着“錦繡計劃”等政策的實施,她們用刺繡推開了通往傳承人、工藝美術專家、收藏家、企業家的門。
盛大的節日,也是刺繡的舞臺。 攝影/王俊霖
一條優美的繡帶,跨越貴州,牽連起各民族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與信仰,展現出熱烈奔放的民族風情與道法自然的生存哲學。凝視它,如同看到一羣美好的人向你走來——
她可能是一位繡娘,在思想保守的年代,揹着親手繡制的嫁衣千里夜奔追求愛情,也可能是一位收藏家,在繡品流失海外的上世紀末,穿行陡峭山路間,立志把民族文化遺產留在貴州。
這樣的她們讓這條繡帶洋溢着飽滿的生命力與創造力。一代代貴州繡娘用一針一線牽引起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去向何方”的哲思,也繡出了勤勞與美好貫通的繡美人生。
美麗的繡帶,還將長長久久地延伸下去。
2024年地道風物推出
“多彩貴州:人文山水·時光峰巒”貴州文化專題!
本系列第六組文章,
主題爲民族文化
《從遷徙長詩到多彩文化,快來看貴州山地“藏寶圖”!》
帶你看千百年前的民族遷徙神話,
領略多彩民族文化的交匯傳奇!
《貴州,有條美麗的“繡帶”》
爲你呈現少數民族精美刺繡,
解讀穿在身上的“無字書”!
文丨欣冉、貓騎士
文字編輯 | 範火花、貓騎士
圖片編輯 | =G、王家樂
設計|九陽、魚一條
未署名圖片來源|陳中
首圖|陳中
封圖| 陳中
審稿專家
吳曉秋
貴州師範大學教授
主要採訪專家
楊建紅 黔東南州太陽鼓苗侗服飾博物館館長
宋水仙水族馬尾繡國家級傳承人
韋應麗 水族馬尾繡貴州省省級傳承人
陳顯月 侗族刺繡國家級傳承人
龍女三九劍河錫繡國家級傳承人
王啓萍苗族花溪挑花國家級傳承人
顧偉偉 苗族花溪挑花貴陽市市級傳承人
楊君 苗族刺繡畢節市織金縣縣級傳承人
參考資料
中國貴州民族民間美術全集[M].貴州人民出版社
曾憲陽,曾麗.苗繡[M].貴州人民出版社
[日]鳥丸知子.一針一線:貴州苗族服飾手工藝[M].中國紡織出版社
吳仕忠.中國苗族服飾圖志[M].貴州人民出版社
馬正榮.貴州少數民族背扇[M].貴州人民出版社
劉玉嬌,藍採如,林柏薇.情繫背兒帶[M].麗嬰房
盧延慶.水族馬尾繡[M].貴州民族出版社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