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常會促進創投行業發展再出舉措:疏通“募投管退”,推動國資成爲更有擔當的長期資本、耐心資本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閆啓 北京報道

9月18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促進創業投資發展的有關舉措,會議指出“創業投資事關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再度凸顯了國家對創業投資發展的重視程度。當前,我國創投行業仍面臨着諸多困境,此次會議直指了當下 “退出難”和國有投資機制等事關創投行業健康發展的關鍵痛點。

今年以來,國家層面已陸續出臺了多項舉措改善創投環境。今年3月,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優化產業投資基金功能”; 6月,國務院辦公廳發佈《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被稱爲“創投十七條”),圍繞創業投資“募投管退”全鏈條,進一步完善政策環境和管理制度,積極支持創業投資做大做強,充分發揮創業投資支持科技創新的重要作用;7月,《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發佈,提出鼓勵和規範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發展耐心資本。

LP投顧創始人國立波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創投環境的改善一定不會是一蹴而就的,將是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持續完善。此次會議可以看作是國家層面落實創投十七條進程中的重要一步,對於創投行業的良性發展是非常重要的積極信號。”

打通退出渠道,促進創投行業良性循環

在創投行業“募投管退”各個環節中,退出受阻無疑是當下整個創投鏈路不暢的根本因素。“項目退不了LP就拿不到錢,就沒法去投新基金,新基金募不到錢也就沒法投項目,造成了行業的資金流動難以形成良性循環。”某投資人向記者表示。

一直以來,IPO退出都是我國一級市場最重要的退出渠道。清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中企IPO數量僅82家,同比下降62.4%,較2021年下降87.0%,IPO市場持續收縮。國立波表示,“IPO雖然不是最大的退出通道,但卻是收益最高的退出通道。每年IPO退出的本金只佔整個行業的1/8,但是收益卻佔整個行業的80%。”

而IPO以外的退出渠道,受限於我國現有市場發展歷史較短,一方面收益往往未達預期難以激發投資者退出及再投資的熱情,另一方面也各有其風險和弊端,如掛牌轉讓市場參與主體良莠不齊,合適的受讓方難尋:併購交易受到反壟斷政策的影響,目前國內反壟斷更是邁入常態化、強監管的階段;S交易被寄予厚望,但缺乏流動性,短期仍難以形成規模效益。

會議上針對當前創投行業在退出渠道上的困難均給出瞭解決方向,明確指出要儘快疏通“募投管退”各環節存在的堵點卡點,支持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企業境內外上市,大力發展股權轉讓、併購市場,推廣實物分配股票試點,鼓勵社會資本設立市場化併購母基金或創業投資二級市場基金,促進創投行業良性循環。

國立波指出:“造成退出難的原因既有市場的問題,也有機制的問題。國常會研究的出臺具體措施,將在一定程度上疏解政策機制上的痛點和難點,但是市場的問題最終還需要市場來解決。”

完善國資投資機制,不斷壯大耐心資本

最近幾年,隨着國有投資在股權投資市場的身影活躍度不斷增強,作爲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在推動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產業升級、激發市場活力等方面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據清科研究中心統計,2023年我國股權投資市場新募人民幣基金的LP披露認繳出資總規模超1.5萬億元,國有控股和國有參股LP的合計披露出資金額佔比達77.8%,相比2022年提升了4.6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由於缺乏市場化激勵機制與容錯機制,成爲制約國有投資持續健康發展的主要制度性障礙之一。比如說有些政府投資基金的預算監管仍然沿襲政府直接投資的傳統做法,將股權看作是穩賺不賠的買賣,不允許資金沉澱,只將政府投資基金年度投資支出進度與速度作爲績效考覈標準。

對此,此次會議也提到,“要推動國資出資成爲更有擔當的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完善國有資金出資、考覈、容錯、退出相關政策措施。要夯實創業投資健康發展的制度基礎,落實資本市場改革重點舉措,健全資本市場功能,進一步激發創業投資市場活力。”

國有投資參與到股權投資市場的時間不過十來年的時間,而國有投資的容錯、免責機制的設立是涉及上至頂層設計下至具體運行機制一整套制度的調整,要平衡到監管部門、投資機構、企業方等多方的訴求。國立波看來,“國家層面提出具體舉措,如果能形成部門和行業共識,將增強各方的認同感,使得完善國有資金出資、考覈、容錯、退出相關政策措施的可操作性提升,同時也將使其有了明確的政策依據,減少國有投資人的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