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丨山石勾、皴、擦、染、點、技法圖解,簡單易學!
石的畫法
石是山水畫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石分三面』,應把石畫成有空間感和有一竅不通厚的度纔對。當石立於土坡或水面上時,石下不應只勾一條線,否則,石就浮在上面,缺少體量感。中國山水畫中山石紋理千變萬化,古人用勾、皴、擦、點、染等幾個基本步驟或再增加提的程序,皴筆又總結出了不少方法,本章主要介紹幾種常用技法:解索皴、豆瓣皴、斧劈皴、米點皴、披麻皴和雨點皴等。
畫石的基本流程
畫石包括勾、皴、擦、染、點、提6個基本步驟。
勾是用中峰或側峰畫石塊的輪廓,確定其形狀。勾的線條可依石的特徵靈活運用。勾石的順序是先左後右,小的石塊可由兩筆勾成,大的石塊可由三筆或三筆以上。勾石的線條不能太簡單,需有曲折、欹正的變化。
皴是依山石的紋理以各種線條(或點)畫出石頭的質感或立體感。皴筆要簡練,不宜過於密集,否則筆法就顯示不出來,墨色也容易呆膩。
擦是用乾枯的筆肚,依據山石的陰陽起伏稍加輕擦,是皴的補充,使山石的造型更具整體感和立體感。一般先皴後擦,也可以邊皴邊擦。
染是以淡墨大筆溼畫石之暗面,依據原有的明暗加以渲染,使造型顯出立體感,調節石與石之間的空間感。
1 用中鋒勾出山石的輪廓,注意線條幹、溼、濃、淡的變化。
2 在山石的暗部加以皴筆,加強山石的立體感。
3 在皴的縫隙間加擦筆,加強山石的質感。
4 在皴擦間用淡墨渲染暗部,要多蘸水。
5 待墨色半乾時,調赭石與曙紅,染亮部;調花青、三綠和淡墨染暗部。
6 用焦墨加點苔和苔草。
常用皴法
皴法是爲了表現山石的肌理而創造出來的。學習多種皴法可使初學者掌握表現山石的基本方法,爲寫生與創作打下基礎,但更重要的是“師造化”,創造新的表現方法。本節主要介紹披麻皴、解索皴、折帶皴、荷葉皴、捲雲皴、牛毛皴、米點皴、豆瓣皴、雨點皴、刮鐵皴、釘頭皴、斧劈皴等常見的皴法。
披麻皴
披麻皴又稱“麻皮皴”,是線皴法的一種,由五代董源始創。披麻皴以柔韌的中鋒線的組合來表現山石的結構和紋理,這種線條好像分散披離的麻皮,因此而得名。常用於表現土坡或峰棱不太明顯的石塊。披麻又分長披麻、短披麻兩種,用中鋒筆,圓而無棱角,彎曲如同畫蘭草,一氣呵成,線條遒勁。
1 先勾勒出山石的局部形狀,由裡到外進行勾勒。線條應挺直、流暢,筆氣貫通。
2 蘸濃墨,繼續勾勒出外面的山石輪廓。
3 繼續勾畫出遠處的山石輪廓。畫山石常用局部擴展法,即畫好一個局部,然後向四周延伸。
4 進一步完善山石造型,並勾畫出山石的主要脈絡。山石勾勒完成之後,用側鋒或幹筆進行皴擦。長披麻皴和短披麻皴可結合使用。
解索皴
解鎖皴是由披麻皴演化而來的,運筆比披麻皴要長,所畫線條如解繩索,由此而得名。解索皴一般用中鋒行筆,筆觸乾燥且呈發散狀,淡墨與濃墨混合而用,不可用單一墨色,否則缺少變化。
1 蘸濃墨,勾勒出近處的山頭,線條上粗下細、上實下虛,墨色有濃有淡。
2 勾勒出遠處的山頭,注意深遠關係的表現,線條講究統一中帶變化。在這裡是同一種線,不同的墨色。
3 用淡淡的墨色,畫出近處的一座山頭。
4 待山石外形確定之後,由近處的山頭開始皴畫、染色。皴筆採用中鋒曲線運筆,呈發散狀;染法應爲淡墨。
5 由近及遠,邊皴邊染,墨色逐漸減淡,在筆觸交互中體現出山石明暗起伏的氣勢。須強調的地方加以提筆。最後,用濃墨點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