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小學堂/英美皆今年大選 選制、日程不同

美國共和黨籍總統參選人川普五月十一日在紐澤西州出席競選造勢。(美聯社)

英國首相蘇納克決定提前於七月四日舉行國會大選投票,爲何選在美國宣告脫離英國殖民的獨立紀念日當天,引發外界聯想。美國選民也將在今年十一月投票選擇下任總統,但英美兩國選舉運作模式其實大不相同,無論是投票日決定方式、選戰規範、競選花費等方面皆有差別。

英國實施內閣制,下議院大選時選民直接選擇的是代表各自選區的下議員,首相則再由多數下議員支持的政黨領袖出任。美國則是採總統制,選民投票選擇總統人選。

英相能夠操控大選時間

英國每屆下議員任期至多五年,但實務上很少完整當到屆滿。英國首相有權隨時要求解散下議院,此舉甚至不需要內閣批准,因此歷任英相往往利用這點,操控大選時間點來企圖使執政黨取得優勢。

澳洲起家的非營利媒體「對話」指出,蘇納克早於外界預期,決定今夏就改選的考量包括經濟情況預測、避免因美國大選分心等。慣例上,下院改選投票日會落在週四,但不一定哪個月份;晚春初夏最爲常見,但秋冬舉行大選亦有先例。

相較下,美國總統大選的日期固定許多。

美國國會一八四五年就將聯邦選舉投票日訂在「十一月第一個週一過後的週二」舉行,加上總統任期固定爲四年,因此大選投票日一目瞭然,這次落在今年十一月五日。

美大選花費四千五百億

英國大選競選經費規模相較美國也是小巫見大巫。上屆二○二○年美國總統暨國會改選,總競選花費上看逾一四○億美元(約臺幣四五七五億元)。但依據英國獨立政府機構選舉委員會規定,這次在全英選區競選的政黨只能花約三千四百萬英鎊(約臺幣十四億元),來支持所有候選人。

個別候選人可花費資金來競選,但金額會部分依據選區規模而定,低至僅數萬英鎊,比起美國國會議員競選相對節省許多。英國政黨也不得購買電視廣告(網路電視不限),這與美國又是一大區別。

英國競選期間比美國短

英國競選活動期間也比美國短很多,因爲一旦下院解散,改選須在廿五個工作天后舉行,意味各黨僅有幾周能競選。反觀美國總統大選,參選人宣佈競選、角逐黨內提名等程序往往遠早於投票日,例如幾確定代表共和黨參選的前總統川普,早在二○二二年十一月期中選舉後就宣佈競逐大位。

英國競選期間則有嚴格限制。選戰開跑後,俗稱「帷幕」(purdah)的選前階段會開啓,對政府活動設限,包括嚴禁閣員宣佈新政策來影響選舉,或基於政治目的利用公共資金;公務員也須嚴守中立。

英美選舉大不同,選戰議題卻不少重疊,涵蓋經濟、移民、醫療、烏克蘭和加薩衝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