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健署推估:國內千名大腸癌患者未確診 6個月內必做大腸鏡
國健署長吳昭軍(圖右)和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共同呼籲,定期接受癌症篩檢,如結果異常務必接受進一步檢查,有助於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王家瑜攝)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臺醫院醫療量能降載,民衆前往醫院的意願也變低,但醫師警告,慢性病比新冠肺炎的威脅更大,趁疫情趨緩之際,務必正視疾病風險。大腸癌是我國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國健署推估,國內有1000名潛在的大腸癌患者尚未被診斷,呼籲民衆定期接受免費糞便檢查,若結果爲陽性,應在半年內安排大腸鏡檢查。
國健署統計,今年(110)截至7月底,四癌篩檢(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及口腔癌)人次爲248萬,比去年(109)同期減少29萬,大約1成;和疫情尚未發生的108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更達2成。
糞便潛血檢查是早期發現大腸癌的重要工具,國健署提供50至74歲民衆每2年一次免費糞便篩檢。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指出,大腸癌已連續13年蟬聯我國癌症發生人數第一位,糞便潛血檢查屬於非侵入性檢查,可以在家輕鬆做,也沒有飲食限制,非常方便。
林莉茹提醒,如果糞便檢查結果爲陽性,務必在6個月內接受大腸鏡檢查,如發現息肉可及時切除,避免癌變。根據國健署統計,糞便潛血檢查陽性個案中,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每20人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目前國內仍有2萬名陽性個案還沒做大腸鏡,以此推估有1萬名大腸息肉患者,以及1000名大腸癌患者仍待確診。
「慢性病不會因爲疫情而消失!」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指出,疫情三級警戒期間,不少民衆因爲害怕感染風險而耽擱了其他疾病檢查,癌症偵測率大減。他提醒,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如延遲半年才接受大腸鏡檢查,晚期癌和死亡風險將增加25至26%,且時間拖越久,風險越高。
邱瀚模形容糞便潛血檢查就像是「測大腸有沒有發燒」,如果檢查出陽性又不去做大腸鏡 ,一旦演變成癌症,以短短3個月、半年的速度,病程進展相當快。他認爲目前國內疫情相對穩定,到醫院做大腸鏡檢查是相對安全的。
臺灣自2004年啓動癌症篩檢計劃,大腸癌死亡率已減少35%、二期以上大腸癌發生率下降29%,邱瀚模說明,這是全世界第一個發表「透過糞便篩檢明顯降低大腸癌風險」的數據。他也強調,慢性病是已開發國家最重要的死因,威脅遠大於新冠肺炎,如有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務必儘速安排大腸鏡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