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爐炸彈:克羅地亞空軍的獨立武器

1991年,前南內戰爆發。除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外,大部分軍事力量與裝備紛紛落入各塞族武裝手中。作爲第二大族的克羅地亞人自然不甘坐以待斃。除想辦法讓前南國軍充當運輸隊長,還盡力蒐集來一切高危民用品,拼湊出大量土製武器硬抗。

其中,最爲出名的是所謂的Bojler Bomba(boiler bomber),也被翻譯爲鍋爐炸彈或熱水器炸彈。

戰爭爆發之初 克羅地亞人的武器緊缺且寒酸

作爲前華沙集團成員 克羅地亞土武器往往有紅色小兄弟的風彩。如戈爾斯基科塔爾地區的作坊,就手搓除子彈地雷。其原型早在越戰便令美軍頭疼不已,基本構件爲插入竹節空腔的步槍彈,底部還有釘子作爲撞針。一旦被觸發,子彈就會射穿倒黴蛋的腳甚至軀體。

然而,彼時的克羅地亞已失去老大哥援助。不僅有限的步槍彈要分給步兵使用,國內也沒有滿山竹林可供取材。只好用霰彈槍和手槍彈(如9×19 mm帕拉貝倫手槍彈),以及同口徑鑽頭加工的鋼管或現卷鐵片湊數。但與越南不同,前南地區普遍是城鎮化環境,導致彈頭必須略出地面,爲此又塗抹了潤滑油以防潮。

克羅地亞人的的各種土製手雷

另一種土製陷阱武器的威力更大,這就是主要用於烹製食物的液化氣瓶。其自帶滿裝的10公斤丙烷和丁烷混合物,而1公斤丙烷的破壞力相當於6公斤TNT,天生可充當炸彈。作爲地雷的平替,其被安置於克羅地亞共和國的要道或前南國軍的必經之路上。

當然,在克方充分治癒火力不足恐懼症後,土製武器就被逐漸從陸軍裝備表中淘汰。唯有在缺乏裝備的空軍那裡發揮餘熱。

在前南內戰中被摧毀的米格21戰鬥機

相比還能靠幾桿槍起家的陸軍,新生的克羅地亞空軍更是一窮二白。其資源來自Sinj跳傘俱樂部等民間團體,人員則是少到可憐的愛好者或具備飛行經驗的志願者,裝備僅僅是小型運動飛機和稍大的安2農用飛機。

其中最活躍的單位,莫過於1991年10月8日成立的奧西耶克作戰區獨立航空排。

克羅地亞空軍的安2 這款農藥機同樣被南越用以空襲

在指揮官馬爾科-日夫科維奇的安排下,他們其初期在Đakovo 附近的臨時機場執行任務。起初只是運輸傷員和偵察,後來發展到向被圍困的武科瓦爾傘降援助物資。最後,就像以色列的猶桶炸彈從地面發展到空中那樣,琢磨着將手搓炸彈給飛機增加空襲功能。

奧西耶克排採用了鍋爐炸彈,其主體除了氣瓶。或許受到二戰時AO史密斯改做航彈的啓發,還有用炸藥和彈片填充的家用熱水器鍋爐。其中,頭、中和尾部分別焊接引火器、把手和尾翼,有的加裝反坦克爆破部。同時,另一支部隊斯普利特獨立航空排使用一種鋼管焊接的小型炸彈。

經歷魔改的氣瓶和熱水器成了鍋爐炸彈

克羅地亞空軍經常出動兩機編隊,用民用GPS引導夜襲,依靠低紅外特徵躲避塞族武裝的斯特雷拉-2М導彈。後者曾連續發射16枚,甚至有流彈掉進隔壁的匈牙利境內,才勉強擊落1架飛機。但對方一度在兩個月內出動35次,向陣地和難民車隊投下 68 枚炸彈,並給武科瓦爾傘降過2噸物資。

不過,土製武器的效果畢竟不夠靠譜。有目擊者稱,炸彈落在自家後院卻只重創建築表面,沒殺傷任何人員。在茲拉蒂什特的地面戰中,一枚70公斤的鍋爐炸彈從山上滾進敵方戰壕。有槍手發現並試圖提前打爆它,但炸彈只砸壞了許多植被,就卡樹上變成啞彈。

一枚非常典型的 鍋爐炸彈

不同形式的鍋爐炸彈 由於容量較小 威力遠不及油桶炸彈

此外,安2並非專業戰機,在頻繁出動後也難免失利。前南國軍很快意識到克羅地亞人非烏合之衆,將裝備KUB-M(西方稱SA-6)的防空導彈團派往前線。結果,克方安2被頻頻擊落,甚至傳聞連日夫科維奇都在某次行動中陣亡。因而一度被迫中斷行動。

後來,克方通過飛行員投誠與躲避軍事禁運,獲得了數十架米格21戰績與配套物資。其空軍纔不必再魔改民用品進行軍事冒險,從而恢復了大規模行動。至此,鋼管、氣瓶、鍋爐基本在克羅地亞重新迴歸民用。

唯有中東的敘利亞等地,還在延續其軍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