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的再生之道

(圖/本報系資料照)

選舉結果,立院席次固有斬獲,但無可諱言地,國民黨繼續被臺灣社會邊緣化的處境仍很明顯。若無法反轉,百年政黨仍有可能成爲歷史陳跡。國民黨被邊緣化非自今日始,從一黨獨大到如今的偏安猶不可得,軌跡明確,而會如此,固是內外交逼的結果,但並非沒有反轉的空間,關鍵還在有沒警醒,有沒對症下藥。

國民黨的再生,看來像一黨之家務事,其實不然。

不然,一來自它代表着一定人羣的兩岸態度。這態度在避免戰爭,在不割斷歷史談兩岸未來。

不然,也來自國民黨的歷史角色。它不僅肇建民國,領導抗戰,海峽分治更就是國共內戰的結果。兩岸未來的和戰、競合,國民黨若能以其歷史地位扮演更有分量的角色,對兩岸是個正數。

正如此,國民黨的再生就不只是一黨之事。

談再生,黨務改革已被多次提及,這當然重要,但就大局而言,仍屬事務之層次,真重要,更在外部形象的重建。

當今臺灣,許多人視國民黨爲老朽顢頇的利益集團,似乎沒幹過哪件正事,罵國民黨已成爲最不須動腦筋也最不須付出代價的事,國民黨沒能在這裡翻轉,其他努力也就事倍功半。

翻轉須從重建自己的歷史論述開始。歷史是一種認同,它牽涉史料與史觀,而當今臺灣史論述,常就是片面史料加特定史觀的結果,國民黨一定要有自己的論述,才能從負面印象中跳出。

舉例來說,白色恐怖中被槍斃者絕大多數是中共的潛伏者,靈位還被供在北京西山烈士公墓,徐宗懋先生曾在許多場合裡述及,但國民黨始終沒把它作爲自己論述的依據。當然,國民黨不須推諉當時政治氣氛下會有的株連與構陷,無辜受難者及其家屬的困厄更常有尋常人所難承受者,對此,也須儘可能地道歉與補償,但回到那特定的時空,就知道如果繼續讓這些潛伏者存在,安有今天的臺灣!

再有,從中共史觀來看,中國的改朝換代基本都是農民革命,儘管這種說法也過甚其詞,但土地的不正義確是中國農業社會紛爭之所在。鑑於土改在大陸的失敗,國民黨到臺灣後透過一系列的作爲,如「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減輕乃至弭平了在此的階級矛盾。綜觀中國歷史,這幾乎是唯一一次成功的柔性土地改革,原可大書特書,許多反國民黨人士其實也受益於此,但匪夷所思的是,國民黨也少在此着墨。

此類的事情還有許多,瞭解這些,國民黨就不只是一種負面的符號。但誰能來做呢?除國民黨自己,沒有別人。

正如此,國民黨就不能只是一個選舉機器,歷史論述是紮根的工作,也是在當前「去中國化」課綱下艱難的工作,但「本立而道生」,沒這,翻轉就不可能。

印象翻轉的另一面,是國民黨與青年人的連結。青年是社會的未來,但年輕人對國民黨有近乎先天的壞印象,大的論述固可取得存在的正當性,缺乏年輕人的支持,想要重新掌舵也不可能。

站在年輕人立場,就知道這個世代跟過去不一樣,儘管當前臺灣看來物阜民豐,但比起過去那種「只要努力,就有成果」的時代真就不同,物價高漲,時局紊亂,價值多元,都使得年輕人內卷茫然。儘管是在野黨,國民黨仍可在此提出許多的政策建議,讓年輕人感受到真正的關懷,而以國民黨擁有的人才,實務關懷的效果也將遠大於類如柯文哲嘴砲式的吸引。

這是國民黨再生的兩條路,缺一不可,而能在此着力的,也還是國民黨自身。存亡一念間,這恐怕也是有心人對國民黨最後一次的期待。(作者爲文化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