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是寶方
圖/鄧博仁
(法鼓文化提供)
一、詮釋寶方最佳形容──受苦受難者的貴人。
本書作者寶方有一大堆的頭銜!但是寶方的美,寶方的特別,並不在於這些頭銜,而是她做爲受苦受難衆生的貴人!若要我來介紹寶方斯人也,那麼我只有一句話:她就是所有認識她者命中的貴人!
什麼是「貴人」?在谷歌、辭海、字典中有許多的答案。但是如果你從來沒有碰到過一位貴人,就不能明瞭貴人的深意?「貴人」是:從小處,就是當你需要的時候他就出現了;從大處,他會點亮你的生命。
聽起來好像很簡單,做起來,卻千難萬難。如果您也想要成爲別人的貴人,那就來讀讀這本書。本書每一個案例皆真人真事真感受,是寶方長期熱愛和從事安寧療護中,陪伴病人及家屬的切身經驗之寫實,帶入文字當中;也是她遇到安寧療護後一路的遇見與思考,以生動的故事型態呈現。每一個故事都表達了「貴人」好似在制高點觀看,且親身參與這一出出的人間真實劇,如今她寫成書了,我們閱讀本書的人也在關注中豐富了自己的生命,刷亮了我們的視野。即使您不認識寶方,當您閱讀本書時,她也點亮了您的生命,成了您的貴人!
二、面對死亡,沒有誰比較勇敢,比較能幹有智慧!比的是誰有更大的愛心及能對苦難共情!
寶方不是醫師,所以她手中不像外科醫師握有手術刀,內科醫師掌有靈丹妙藥的工具。她也不是護理師,培養了一身舒適護理的本領可以緩解病人的痛苦。她是志工,卻一頭栽入了重病雲集,死亡成爲日常的安寧療護。我們讀到書中描繪:病人的血噴到寶方的鞋子上;亂抓亂打,連家屬及醫護人員都無法安定他,而找寶方來想辦法;因爲腫瘤傷口及各種分泌物而散發刺鼻氣味的病人,強忍嘔吐感卻親力親爲地爲病人清潔的寶方;拒絕別人於千里之外的病人,對志工不理不睬,寶方如何可以破冰,很快地觸動心絃共情病人的悲苦,在最後關頭安撫病人心緒而獲得平安;耐心陪伴連家屬都已經不耐煩而躁動不安的失智症病人;用「當頭棒喝」的方法,一棒打醒一心求死,三度自殺的病人;將從安寧療護獲得的經驗與知識,用在山難的山友和他的家人,這是舉一反三、聞一知十;當志工三十多年仍保持熱情與初心,是因爲去了印度德蕾莎修女的垂死之家,接受了震撼教育,而能不忘初衷,再度動力涌現;而初心是因爲寶方二十三歲那年,雙親在三個多月內相繼去世,父母在臨終前受了不少苦,讓寶方很心痛,至今覺得遺憾,但是因爲她沒有機會再盡孝,所以就把這分動力用在幫助別的病人身上,一幫幫了三十多年。
以上幾個摘錄,只是書中衆多案例中的一小部分。每一位病人都是一部歷史,每一個家庭都獨一無二。如果背幾句名言,或用幾套熟悉的方法去照顧病人,那就會註定了結果:失敗!讀者從閱讀此書可以發現,照顧病人及家屬是一項藝術,需要勇氣、智慧、愛心、對苦難共情,之外還需要藝術的特質!本書之所以吸引人想一頁一頁地往下閱讀,就是因爲透過文字而進入「陪護藝術」的境界!
三、寶方的武功秘笈:
「自我覺察,自我反省,深入自己的內心,確認自己想要成爲什麼樣的人,不必勉強成爲別人眼中的完美菩薩。坦然接受身心俱疲的自己,給自己調整的彈性空間,才能守住初心,保持長遠心,隨時隨地重新出發。」
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當一個人爲自己的成就洋洋得意時,其實他的生命已經停止成長了,一個人最大的美德就是能自我反省,自我覺知。寶方從每一位親身經歷陪伴的病人和家屬中,會反省及覺察到自己的不足,需要再進步的地方,所以她就能苟日新日日新,你隔一陣子沒看到寶方,再看到她時,會驚訝地發現寶方的智慧已經更上一層樓了!寶方寫這本書不是在炫耀她自己的成就,更不是邀功,而是在一個一個生命故事中,造就別人也造就了自己。
四、果然是寶方:悲智雙修,福慧雙全
寶方是虔誠的佛教徒。我一直認爲,如果人們將宗教說成:「所有的宗教,都是勸人爲善!」那真是太小格局了。宗教的信仰可以深入一個人的血液、骨髓,而影響他整個人生。宗教的力量能撼天動地。我們從寶方的書中可以看到,她常常用佛法或佛教的信仰,來幫助受苦受難的病人及家屬,那是順手拈來卻恰到好處。因爲寶方自己已經浸透了佛法,且悲智雙修,福慧雙全,她的想法、作法自然通傳到病人、家屬的心中毫不牽強。透過寶方,人們接觸到佛法的馨香及信仰的甘甜,病人、家屬的靈性因而獲得滋養!這是所有安寧療護的宗教師或靈性關懷者都要學習,但卻不易學習,因爲她是用生命在通傳信仰。
本書每一個故事後面有一個小結論:「果然是寶方」,寶方的名字取得太好了,是寶貝的處方或寶貝的方法,但是處方和方法都不能表達寶方的智慧和藝術性的陪護,那需要極大的付出,與長期不離不棄的犧牲。寶方做爲志工付出到什麼程度,您知道嗎?有一位臨產的婦女在生產時重病,無法親自照顧新生寶寶,寶方竟然把小嬰兒帶回家,視如己出地照顧養育他。全天下的人能夠像這樣犧牲與付出的,大概也找不到第二個人了。
從本書中可以看到寶方三十多年安寧療護志工生涯中部分的真實經歷,有血有淚,不易學習卻可以被感動、被撼動。但請不要停留在感動中,寶方最大的希望是安寧療護可以普及,讓更多的病人和家屬能夠善終善別與善生,她的辛苦就值得了!(本文摘自《放下的勇氣──安寧病房的生命故事》一書,法鼓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