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社之鏡·世紀光影”新華社新聞攝影展丨鄉村振興(上篇)

9月26日,“國社之鏡·世紀光影”新華社新聞攝影展在國家金融信息大廈開展。

本次展覽精選新華社中國照片檔案館珍藏曆史經典照片,不少珍貴資料爲首次披露。展覽包含浴血新生、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時空鉅變、富民厚生等多個篇章,從百姓視角出發,以視覺邏輯爲線索,全景展現新中國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的偉大成就和深刻變革。

從9月26日開始,我們把“國社之鏡·世紀光影”新華社新聞攝影展的所有照片“搬到”這裡,呈現給大家。今天展示的是這個展覽中的“鄉村振興”(上篇),共22張照片。

今日之中國,江山壯麗,人民豪邁,前程遠大。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億萬中華兒女正奮力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新華社自誕生之日起,便擔負起用鏡頭記錄時代風雲的重任。方寸乾坤,瞬間永恆。一代代新華社攝影記者用光與影定格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曆程。

時間,沖洗出歷史的底片。新華社精選中國照片檔案館珍藏的經典照片,從百姓生活變遷的視角,全景展現偉大祖國75年來特別是新時代以來的偉大成就和深刻變革。

與影像對話,與歷史相遇。駐足凝望一幅幅照片,我們清晰可見——

中國共產黨一路走來的初心與夢想,

中國人民最真摯深切的嚮往與追求。

希望的田野,耕耘的沃土,升騰着向上的力量。

75年來,農業科技不斷髮展,中國人端穩飯碗的信心底氣更足;人居環境不斷改善,滿載着鄉愁的鄉村更宜居宜業;億萬農民擺脫貧困,意氣風發奔向鄉村振興的美好明天……

1950年,北京市郊土地改革時農民在丈量土地。當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新華社記者 王純德 攝

點評土改隊員質樸謙和,主體姿態生動,陽光投射的長長人影填補畫面中央空白,讓照片結構更爲飽滿。

1952年,湖南醴陵縣農民在車水。新華社記者 盛繼潤 攝

點評畫面層次豐富有序,主體佈局和諧平衡,薄霧渲染氛圍,照片富於詩意的美感,盡顯農民分得土地後的勞動熱情與歡快。

1953年秋,北京市小紅門鄉大白菜獲得豐收,劉長齡生產合作社的貯藏窖裡堆滿剛剛收穫的新菜。新華社記者 毛鬆友 攝

點評大白菜堆疊的陣列很有氣勢,形成指向畫面深處的視覺引導線,人物的喜悅表情形象傳達豐收農民的滿足感。

青海門沅縣蘇吉灘公社第一牧業隊牧民正在剪羊毛。(1959年6月29日發)新華社記者 李景瑞 攝

點評視覺信息飽滿,層次豐富,人物分佈自然協調,勞動狀態認真投入。

祁連山下的青稞喜獲豐收。(1961年11月24日發)新華社記者 班智遠 攝

點評遠山與近處收割後的青稞走向趨同,畫面中部景物在側光照射下清晰展現,照片影調豐富細膩,形象表達豐收的美好。

廣東開平縣沙崗公社新東大隊各生產隊社員把收穫的上等蒜頭賣給國家。(1962年3月31日發)新華社記者 羅清 攝

點評畫面充實飽滿,人物表情輕鬆,良好互動傳遞喜悅情緒。照片環境信息豐富,細緻耐看。

1965年,新疆阿勒泰縣克木齊人民公社第一生產隊社員們在照料羊羔。新華社記者 徐邦 攝

點評遠近羊羣層次豐富,側逆光勾畫被攝體質感。牧羊人成爲改變視覺節奏的音符,與羊羣共同奏響阿勒泰的美好樂章。

1966年4月20日,河南林縣舉行盛大集會,慶祝紅旗渠竣工通水。 新華社記者 嚴世昌 攝

點評奔騰的水流激盪,熱烈有力,與現場羣衆激動喜悅的情緒形成呼應。

焦裕祿帶領河南蘭考幹部羣衆治理風沙、內澇、鹽鹼“三害”,改變蘭考面貌。圖爲蘭考人民在運淤泥封住沙丘。(1966年7月29日發)新華社發

點評大漠揚沙顯示自然環境的惡劣,人物奮力向前的身姿則表現其戰天鬥地、堅韌不屈的奮鬥精神。相互平行的動線製造強烈節奏感,具有象徵意味的形象震撼人心。

1971年8月28日,雲南西雙版納農民收割香蕉。新華社發

點評人物的笑臉和豐收的香蕉相互呼應,頗具情緒感染力。

江蘇連雲港朝陽公社66歲的張汝棟在打麥場上手捧豐收的麥粒。(1973年7月16日發)新華社發

點評捧起豐收的喜悅,憧憬美好的生活,人物淳厚朴實的表情讓觀者感動。

遼寧檯安縣一個公社的糧庫。(1974年12月19日發)新華社發

點評成片的糧囤、忙碌的車馬,超寬畫幅營造宏闊視覺效果。

1975年1月25日,湖北潛江縣蓮市、周磯等公社社員在裝運向國家交售的糧食。新華社發

點評水中帆船與岸邊糧包形成規整的縱橫主線,畫面富於詩意和韻律感,照片結構平衡和諧,複雜而不凌亂,令人賞心悅目。

1977年2月28日,遼寧旅大市各行各業人員送肥下鄉,支援春耕。新華社發

點評現場的煙塵使背景飽和度降低,製造畫面氛圍感的同時,有效烘托前景人物的勞動狀態,將主體從繁雜環境中突出出來。

2016年8月18日,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弄雷村,工人們擡着抗旱飲水工程的水管在河水中前行。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點評前景中擡管工人勉力前行,背景中的遠山和雲霧充滿浪漫氣息,二者形成對比,共同烘托畫面氣氛。

2017年6月30日,寧夏固原原州區彭堡鎮姚磨村村民在蔬菜基地收穫圓白菜。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點評畫面樸素有趣,充滿動感。飛起的圓白菜看起來既是收穫成果,也是勞動者心中的音符。藍天白雲下的粉色頭巾成爲滿田翠綠華彩的點綴,傳遞勞動者的自豪與歡樂。

2017年9月21日,河北灤州小馬莊鎮農民在一處蔬菜基地內將採摘的西紅柿裝箱。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點評俯拍的大片明亮色彩鮮豔奪目,三位勞動者動作相似,給畫面帶來韻律感,具有視覺表現力的呈現非常吸引人。

2018年9月23日是首箇中國農民豐收節,西藏拉薩林周縣鬆盤鄉鬆盤村農民在田間聊天時開懷大笑。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點評人物生動鮮活,紅色衣服與白色頭巾的對比明豔通透,空中奔跑的白雲讓照片更加靈動,人物與景物共同提升了畫面表現力。

2018年10月24日,在福建霞浦縣北岐灘塗紫菜養殖基地,漁民在維護紫菜護架。新華社發(潘正光 攝)

點評陽光把水面打成金黃,水面林立的細杆形成縱向動線,風過水麪形成的波紋製造橫向的樂感,勞作中的漁民怡然自得,畫面呈現詩意浪漫。

2020年11月8日,貴州銅仁松桃苗族自治縣農民在蓼皋街道一家油茶加工廠分選油茶籽。新華社發(龍元彬 攝)

點評人物圍合成畫面的核心趣味點,塑形的側光使主體與環境景物分開,色彩呈現令人愉悅。

2021年10月20日,在遼寧鐵嶺市鐵嶺縣新臺子鎮西三家子村,人們把機械化收割下來的水稻裝車。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點評畫面統一的背景色彩與景物的一致動作富於節奏感,脫粒後汩汩流入拖車的稻粒動感十足,烘托熱烈的生產勞作氣氛。

2022年4月10日,在甘肅酒泉肅州區金佛寺鎮,農民駕駛農機翻耕土地。新華社發(侯崇慧 攝)

點評風景如畫的鄉間,滿樹繁花,明亮溫暖的色彩與溫柔和煦的環境相互襯托,呈現春日裡浪漫的環境氛圍與農機手愉快的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