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臺銘:年輕人「手心向上」找父母 逼我們改用機器人

▲鴻海董事長郭臺銘。(圖/記者李毓康攝)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大陸正逢改革開放40年,富士康也投資大陸30年了。據大陸官媒《人民網》14日刊出的專訪,鴻海董事長郭臺銘表示,富士康第一代工人「手心向下、手背向上」特別愛加班,但到了年輕這羣的第二代工人,「手心是向上的,缺什麼伸手找父母要就好了」,逼着公司改進機器人。

郭臺銘指出,富士康第一代工人大多都是農民,入廠前在田間勞動曬得黑黑的,當時到每個地方招工都有源源不絕的人前來應聘,進工廠後非常努力,很快就成爲優秀的技術工人。他說,當時勞動合同法對工人的加班規定很嚴格,一星期只能加班36個小時,但「這一代產業工人都特別愛加班」。

關於工人當時的薪資,郭臺銘透露,這些工人們的底薪是人民幣200元(約新臺幣993元),平時加班有1.5倍工資,到了週末則是2倍,若算上加班費和全勤獎金,一個月的收入可以達到人民幣500至600元(約新臺幣2332至2799元);同時,工廠裡頭管吃管住,有一半收入可以寄回家,過了3年許多人都在老家蓋新房子,農村生活也有所改善。

▼郭臺銘與工人1988年一起在食堂吃飯。(圖/翻攝自人民網,下同)

郭臺銘說,富士康其實很早就提出要發展自動化、發展機器人,但「要是機器人都取代人了,那人做什麼?」這種情況持續到2006、2007年,他發現「工人們不願意加班了」,因爲年輕人覺得加班太累想出去玩,小時候父母在外面打工,留在家就是給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帶大,這些第二代產業工人「手心是向上的,缺什麼伸手找父母要就好了。」

至於工人的變化,郭臺銘認爲,工人們的需求從改革開放初期的食衣住行,漸漸轉爲追求精神層面的滿足,因爲「單調的體力勞動,很難再引起他們的興趣」,導致「年輕人不願意進工廠,逼着我們改進機器人,除非我們放棄製造。」

郭臺銘表示,現在服務業都在搞無人商店,將來的人們會把更多時間花在休閒娛樂與學習上,所以富士康已經大量使用機器人,把工人從流水線上解放出來,讓工人更多地用頭腦參與創新,可以做軟體、做編程、做機器人的控制,甚至研究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這些就是第三代和未來的產業工人,「是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產業不斷升級、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所帶來的必然改變。」

▼機器人把工人從流水線上解放出來。(圖/翻攝自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