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於今年以來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

(原標題:國務院關於今年以來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

——2024年9月10日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上

財政部部長 藍佛安

委員長、各位副委員長、秘書長、各位委員:

我受國務院委託,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今年以來預算執行情況,請予審議。

一、預算執行基本情況

今年以來,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落實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關於202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4年中央和地方預算的決議,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深化改革開放,加強宏觀調控,有效應對風險挑戰,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積極進取,經濟延續回升向好態勢,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財政運行總體平穩,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和基本民生等重點領域支出得到較好保障。

(一)一般公共預算執行情況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爲財政收入奠定了基礎,但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持續下降、去年政策翹尾減收等因素都對財政收入恢復形成制約。1-7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5663億元,同比下降2.6%;扣除去年前5個月中小微企業緩稅入庫擡高基數、去年年中出臺的減稅政策翹尾減收等特殊因素影響後,可比增長1.2%左右。

從收入級次看,1-7月,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9745億元,同比下降6.4%。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75918億元,同比增長0.6%,其中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收入增幅分別爲0.8%、-1.1%、0.5%、5.7%。

從收入構成看,1-7月,全國稅收收入111240億元,同比下降5.4%。其中,國內增值稅下降5.2%,主要受去年同期基數較高、政策翹尾減收等因素影響;國內消費稅增長5.5%,主要是成品油、捲菸、酒等消費品產銷增長;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增長1.8%,與一般貿易進口增長態勢基本吻合;企業所得稅下降5.4%,主要受彙算清繳上年企業所得稅減少等因素影響;個人所得稅下降5.5%,主要受去年年中出臺的提高部分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標準政策翹尾減收等因素影響;出口退稅12824億元,同比多退1632億元,主要是加強對外貿企業出口的支持。1-7月,全國非稅收入24423億元,同比增長12%。其中,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增長12.4%,主要是地方多渠道盤活資產。

從財政支出看,各級財政部門加強財政資源統籌,保持必要支出力度。1-7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55463億元,同比增長2.5%。其中,中央本級支出增長9.3%,地方支出增長1.5%。重點領域支出得到較好保障。其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5454億元,增長4.3%;教育支出23115億元,增長1.1%;科技支出5165億元,增長3.8%;農林水支出13350億元,增長8.2%;城鄉社區支出11589億元,增長7.2%;住房保障支出4682億元,增長4.6%。

(二)政府性基金預算執行情況

1-7月,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23295億元,同比下降18.5%。其中,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2386億元,增長7.8%,主要是民航發展基金收入增加;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本級收入20909億元,下降20.7%,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17763億元,下降22.3%。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41228億元,同比下降16.1%。其中,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本級支出1282億元,增長43%,主要是彩票公益金安排的支出增加;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39946億元,下降17.2%,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相關支出25098億元,下降8.9%。

(三)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執行情況

1-7月,全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1861億元,同比下降24.2%。其中,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670億元,下降33.2%;地方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本級收入1191億元,下降18%。全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1517億元,同比下降8.3%。其中,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本級支出854億元,下降5.2%;地方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663億元,下降12.1%。

(四)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執行情況

1-7月,全國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67013億元,同比增長5.4%。其中,中央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291億元,增長71.5%,主要是中央財政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補助增加;地方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66722億元,增長5.2%。全國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支出60628億元,同比增長8.2%。其中,中央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支出226億元,下降6.7%;地方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支出60402億元,增長8.2%。截至7月末,基金累計結餘136873億元,增長10.3%。

二、落實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預算決議情況

國務院有關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認真貫徹預算法和人大預算審查監督有關要求,嚴格執行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批准的預算,圍繞適度加力、提質增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組合使用多種政策工具,大力優化支出結構,強化財政管理監督,提高風險防控能力,固本培元、增強內生動能,經濟運行穩中有進。

(一)加大財政政策實施力度,着力擴內需、穩增長。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支持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做好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工作,確定發行品種、時間窗口等安排,截至7月末已發行4180億元。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擴大投向領域和用作項目資本金範圍,額度分配向項目準備充分、投資效率較高的地區傾斜,1-7月發行用於項目建設的新增專項債券1.59萬億元、支持項目超1.6萬個,其中用作項目資本金的超1700億元。督促地方用好上年增發國債資金,推動整改資金監管發現的問題,支持加強災後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截至7月末地方財政分解下達增發國債資金預算9989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下達6191億元,佔全年預算的88.4%。促進消費穩定增長。綜合運用多種財稅政策工具,加力支持實施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將設備更新支持範圍擴大到能源電力、老舊電梯等領域,提高設備更新貸款財政貼息比例,加大節能節水、環境保護、安全生產專用設備稅收優惠力度。支持老舊營運船舶、老舊營運貨車報廢更新,提高農業機械、新能源公交車等更新補貼標準。支持地方增強消費品以舊換新能力,加大汽車報廢更新、家電產品以舊換新補貼力度。中央財政設立專項資金,支持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工作。開展現代商貿流通體系試點城市建設工作,助力暢通城鄉經濟循環。加強對基層財力和政策支持。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超過10萬億元,其中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增長8.6%。按照縣級爲主、市級幫扶(兜底)、省級兜底、中央激勵原則,壓實基層“三保”責任,強化財政運行監測和庫款調度。督促地方嚴格落實一攬子化債方案,用足用好支持政策,多渠道統籌資金資產資源,着力化解存量隱性債務,堅決遏制新增隱性債務。

(二)堅持創新引領,推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始終把科技作爲重點支出領域予以優先保障,今年中央本級科技支出預算同比增長10%,其中基礎研究增長13.1%。對基礎研究實行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調動企業、社會投入積極性。推動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支持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運行發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需要,支持部署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加強央地協同,支持地方探索建設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高地。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組織開展製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促進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支持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加強制造業領域重點研發計劃、重大專項等保障,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佈支持科技創新主要稅費優惠政策指引,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支持企業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創設政府採購合作創新採購方式,一體化推進創新產品研發與應用推廣。啓動新一輪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財政獎補,今年首批支持1000多家重點領域“小巨人”企業高質量發展。組織實施第二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三)保基本、兜底線,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實就業優先政策。中央財政下達就業補助資金667億元,支持地方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羣體就業、職業技能培訓等工作,緩解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延續實施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費率以及失業保險穩崗返還等政策,支持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等各類經營主體紓難解困、穩崗擴崗。加大教育發展支持力度。推進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促進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發展,中央財政分別下達補助資金250億元、2274億元、120億元。支持改善職業教育辦學條件、地方高校改革發展,分別下達補助資金313億元、404億元。繼續免除家庭經濟困難高校畢業生國家助學貸款利息並允許延期還本,下達學生資助補助經費694億元,減輕困難家庭教育負擔。支持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深化以公益性爲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深入推廣三明醫改經驗。支持重大傳染病和慢性病防控,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94元,中央財政下達相關補助資金974億元。強化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製度綜合保障功能,將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30元,中央財政下達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補助資金3648億元、醫療救助補助資金297億元。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穩步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按照3%的總體水平提高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中央財政已下撥全國統籌調劑資金1520億元、下達補助資金9492億元,支持地方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深入推進“一老一小”相關改革,支持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和普惠托育服務發展。統籌規範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確定和調整機制,下達困難羣衆救助補助資金1547億元。落實優撫對象撫卹和生活補助政策,支持做好退役軍人安置、就業等工作。及時啓動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快速覈撥機制,支持搶險救援和受災羣衆生活救助。

(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支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將新建項目中央補助水平由1300元/畝提高至2400元/畝,擴大黑土地保護性耕作面積和鹽鹼地綜合利用試點範圍。在全國實施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1-7月我國農業保險爲1.1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約3.5萬億元。加大對產糧大縣獎勵力度,繼續實施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稻穀補貼和最低收購價政策,進一步完善惠農補貼管理長效機制,加強農業減災防災,保障種糧農民收益和糧食主產區利益。推動提升鄉村產業、建設和治理水平。中央財政下達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1770億元,加強對脫貧地區產業和就業幫扶。支持新建50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4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羣、200個農業產業強鎮,示範帶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持續實施農村公益事業建設財政獎補等政策,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扶持發展新型集體經濟。在35個傳統村落集中縣開展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央財政下達獎勵資金400億元,支持地方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統籌城市地下管網建設、市政基礎設施補短板、老舊片區更新改造等工作,開展城市更新示範,提升城市品質。下達補助資金708億元,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啓動支持公路水路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升級工作。增強區域發展協調性。出臺推動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若干財稅政策的實施意見。落實好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制定橫琴、河套、前海等合作區稅收政策,支持粵港澳大灣區開發開放。推進海南自貿港建設,支持上海自貿試驗區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調整優化邊民互市貿易進出口商品不予免稅清單,完善邊境貿易支持政策。

(五)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支持實施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中央財政下達大氣污染防治資金340億元,持續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細顆粒物和臭氧污染協同治理等工作。下達水污染防治資金267億元,支持以長江、黃河爲重點的流域水污染治理,引導更多流域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進一步擴大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範圍。支持打好淨土保衛戰,強化涉重金屬歷史遺留尾礦庫治理、農用地安全利用等。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出臺財政支持“三北”工程建設的意見,中央財政設立專項補助資金並下達120億元,全力支持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落實溼地保護法規定,制定溼地恢復費繳納和使用管理暫行辦法。強化資金政策集成整合,繼續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範工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支持綠色低碳轉型。進一步落實落細財政支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意見的各項措施。調整享受車船稅優惠的節能、新能源汽車產品技術要求,啓動縣域充換電設施補短板試點,促進城鄉特別是農村新能源汽車消費。完善政府綠色採購政策,加大強制採購、優先採購綠色低碳產品力度。支持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發展,推動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

(六)加強財政管理,促進資金節約、規範、高效使用。嚴格落實過緊日子要求。樹牢艱苦奮鬥、勤儉節約思想,跟蹤評估過緊日子情況,把過緊日子要求貫穿財政管理全過程各方面。嚴格“三公”經費管理,嚴控一般性支出,從緊控制項目支出,從嚴審覈新增資產配置,推動壓縮論壇、節慶、展會等活動,大力盤活閒置資產資源,勤儉辦一切事業。強化預算執行。依法依規組織財政收入,落實好稅費優惠政策。按照全國人大批准的預算,及時批覆部門預算,抓緊下達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資金,截至7月末已下達9.26萬億元,具備條件的均已下達完畢。依託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紮實開展預算執行常態化監督,逐步實現對中央部門預算資金和對地方轉移支付資金的全面監督。加強預算績效管理。圍繞教育科技、生態環保、社會保障等領域,對社會關注度高、資金規模大的政策和項目開展財政重點績效評價。加大對績效自評結果的抽查複覈力度,推動提升評價質量。督促有關地方和部門認真整改績效評價發現問題。完善政府採購管理。出臺實施政府採購領域三年行動方案,圍繞整頓市場秩序、建設法規體系、促進產業發展三方面部署重點任務。優化政府採購領域營商環境,對6000多家代理機構、3萬個政府採購項目進行檢查,着力糾治採購人設置差別歧視條款、代理機構亂收費、供應商串通投標等違法違規行爲。加大財會監督力度。組織開展財會監督專項行動,推進嚴肅財經紀律專項整治、會計評估領域專項整治等工作。嚴肅處理2023年財會監督發現問題,問責472家單位和1346人,通報典型案例407個;對198家會計師事務所、538名註冊會計師、46家資產評估機構、85名資產評估師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推動完成會計法修改,加大對會計造假等違法行爲處罰力度。

總的看,今年以來預算執行情況總體平穩,爲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財政運行和預算執行中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我們高度重視這些問題,將積極採取措施加以解決。

三、下一步財政重點工作安排

下一步,我們將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嚴格執行全國人大批准的預算,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着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加強逆週期調節,實施好積極的財政政策,增強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態勢,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財政政策效能。在繼續依法依規組織財政收入基礎上,密切跟蹤預算執行和政策落實情況,及時評估和完善政策舉措,建立健全推進落實閉環管理機制。支持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在財政補助、稅費優惠、政府採購等方面對各類經營主體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推動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和物流成本,持續激發企業活力。圍繞居民消費升級方向,落實和完善提振消費的財稅政策,深入實施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支持培育壯大文旅、養老、健康等服務消費新增長點。加強項目與資金的統籌,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央預算內投資等各類資金,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着力提高投資綜合效益。完善重大政策和項目跟蹤監督機制,發現問題及時糾偏,推動政策和資金儘早落地見效。

(二)集中財力保障重點支出。堅持黨政機關過緊日子不動搖,控一般、保重點。保持科技投入力度,強化對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支持。大力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推動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強高標準農田、鄉村產業、和美鄉村等建設,紮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加快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格局。支持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強化財政對穩就業的支持,加大技能人才培養力度,落實好教育、養老、醫療、優撫等方面補助政策,分層分類做好社會救助。

(三)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建立健全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財政制度。加強財政資源統籌,提高預算管理完整性。深化零基預算改革,打破支出固化僵化格局。拓展地方稅源,研究把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併爲地方附加稅,推進消費稅徵收環節後移並穩步下劃地方,適當擴大地方稅收管理權限和下沉部分非稅收入管理權限。優化稅制結構,完善個人所得稅、增值稅、資源稅、環境保護稅等制度。適當加強中央事權、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例,減少委託地方代行的中央財政事權。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建立促進高質量發展轉移支付激勵約束機制。

(四)築牢兜實基層“三保”底線。督促地方落實“三保”責任,健全分級責任體系,壓實相關職能部門對本領域“三保”政策落實的管理監督職責。合理確定“三保”範圍標準,統籌經常性財力加強保障。嚴格預算執行,堅決控制暫付性款項,增強庫款調控能力,優先保障“三保”支出需要。推動“三保”全過程信息化管理,完善地方財政運行監測機制和應急處置機制,加強動態監測、分級預警。通過規範管理和深化改革,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激勵相容、約束有力的縣級財力長效保障機制。

(五)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統籌好風險化解和穩定發展,進一步落實好一攬子化債方案,省負總責、市縣盡全力化債,逐步降低債務風險水平。加強融資需求端和供給端管控,阻斷新增隱性債務路徑。建立全口徑地方債務監測機制,加強跨部門數據信息共享應用,堅決遏制化債不實和新增隱性債務。分類推動融資平臺改革轉型。完善專項債券管理制度,強化項目資產管理、收入歸集,確保按時償還、不出風險。

(六)紮實推進財政科學管理。圍繞管理系統化、精細化、標準化、法治化,進一步提高財政科學管理水平。加強源頭管理,建立健全事前評估機制,將事前評估嵌入新出臺或到期延續重大政策、項目決策程序,堅決防止超財力出臺政策、新上項目。壓實地方、部門和單位財經制度落實、預算編制執行、財務會計管理、國有資產管理等責任。加快建成覆蓋財政重點支出領域和部門重點工作的項目支出標準體系,嚴格按照標準編制和執行預算。加強績效評價和結果應用,深入推進內控內審,堵塞管理和制度漏洞。突出加強、聚焦、優化,持續提升財會監督效能。完善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功能,爲財政管理和宏觀決策提供有力支撐。

我們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關於經濟形勢的分析判斷和決策部署上來,在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支持下,開拓奮進、真抓實幹,努力做好財政改革發展各項工作,爲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