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星雲大師在兩岸扮演奠基者、促進者及貢獻者(柳金財)

星雲法師於5日圓疾,外界紛紛哀悼致意。(圖/中時資料照)

近日星雲大師圓寂,海內外同悲。大師一向主張兩岸應通往和諧與和平的道路,以愛爲基礎、同體共生、包容同理,打造兩岸和平基礎,和平主義爲其遺留兩岸社會重要資產。尤其通過兩岸宗教文化交流,可以化解彼此怨懟、衝突,文化交流可以扮演兩岸和平的重要推手。

對於兩岸問題,星雲大師也不時表達憂心,曾言:「我一生愛中國、愛臺灣、愛中華文化,我和大家過去的祖先一樣,在怒海餘生中來到臺灣」,衷心祝禱「惟願國泰民安,別無他求」。足見大師心繫兩岸和平,既愛臺灣也愛大陸,希望以人間佛教等宗教文化淑世人生,經由宗教交流尋求兩岸和解出路。

無庸置疑是,臺灣民衆若能兼具中國認同及臺灣認同,以中華文化爲兩岸共同資產,兩岸即可走在共同振興中華民族的的道路。相對於臺灣社會現在臺灣認同增加,中國認同及雙重認同下降,還有一系列「去中國化」措施,在「抗中保臺」路線及「聯美抗中」戰略下,中道平衡戰略漸往一邊倒失衡戰略發展。在兩岸交流及合作深度及廣度下降,即使當前重啓小三通皆不可能,這可能持續導致兩岸敵意螺旋上升,趨於戰爭邊緣風險。

大師可謂是宣揚兩岸佛教文化藝術交流之促進者。2011年佛光山與中華文物交流協會開始進行合作,雙方簽署第一階段五年合作協議;2016年3月捐贈北齊佛首,簽署第二階段框架協議。位於高雄佛陀紀念館已展出多項兩岸文物大展,包括千年重光、山東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展、紫禁佛光,明清宮廷佛教藝術展,或妙香秘境——雲南佛教藝術展、龍門佛光——河南佛教藝術展。透過兩岸持續宗教交流,宣揚傳播佛教文化及藝術不遺餘力。

同時,重視兩岸融合途徑對兩岸深厚長遠影響。位於江蘇省宜興市的佛光山大覺寺,即曾召開舉辦「兩岸文化融合」研討會。藉由推動兩岸社會共同宗教文化發展,共享和平發展紅利,共植兩岸共同價值及共創利益,助於加快兩岸民衆塑造濃郁中華文化及民族認同。兩岸同文同種同源,具有共同中華文明價值、相連民族血緣情感,利於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及民族主義之「同體共生感」。

與此同時,大師扮演兩岸宗教文化交流的開創者。1987年臺灣當局開放赴陸返鄉探親,1989年星雲大師接到時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邀請,率領500多人組成的訪問團,積極推動兩岸宗教文化交流。2002年大師以「兩岸未通,宗教先通」與大陸達成佛指舍利蒞臺協議,且以「星雲籤頭,聯合迎請,共同供奉,絕對安全」爲原則,組成恭迎佛指舍利委員會,至西安法門寺迎請舍利到臺灣供奉37日,計500萬人瞻禮。

尤其大師更積極推動佛教文化藝術與中華文化融合。例如舉辦世界佛教論壇,赴湖南長沙嶽麓書院講學,博鰲論壇發表演說;江蘇宜興覆建大覺寺,捐建揚州鑑真圖書館,贊助南京大學興建佛光樓等。致力兩岸佛教音樂交流故事,2003年佛光山梵唄讚頌團首度應邀到北京、上海表演。2004年兩岸同組「中華佛教音樂展演團」,至臺灣、香港、澳門、美國、加拿大等地巡迴演出,奠立兩岸佛教交流的新里程碑。2014年在北京以「中國夢與人間佛教」爲主題,強調人間佛教對建構「中國夢」影響,對並「中華文化要加強軟實力建設」提出建言。

需加以說明是,大師的國家認同感極具包容性,不執着兩端,既強調是中國人也是臺灣人。直言「我的理念是不分國家大小、種族膚色,在平等下彼此不分大小、上下、強弱,共同來創造人間的和平」。足見大師的認同,不僅具有中國認同及臺灣認同之雙重認同,同時兼具全球主義認同,誠如其所言「我對兩岸視如一家,我對世界都如兄弟姐妹」。這既體現「兩岸一家親」同胞愛,也凸顯「四海之內皆兄弟」之「地球村公民」理念,展現無差異對待之平等心。

令人欽佩是,大師呼籲民衆以中華文化的傳承者自居。大師毫不隱瞞反對臺獨、支持「九二共識」的政治立場。主張和平主義及反對戰爭,指出「我終其一生,推動實踐僧信平等、男女平等、自他、宗教平等的行動。而對於兩岸和平、世界和平,則是我畢生的盼望。」星雲曾爲臺灣社會進行一系列「去中國化」活動感到憂心,呼籲各界精英、大衆應教育下一代,出生在臺灣的中國人應以身爲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爲榮,擁有優良的中華文化爲傲。

總體而論,星雲大師致力於加強兩岸宗教交流,是一位偉大促進者、開創者及貢獻者。藉由佛教與中華文化之融合,兩岸民衆對共同文化、歷史、宗教同源同根塑造共同家園認同,兩岸文化交流可以發揮「擴散效應」,拉近「兩岸一家親」及「心靈契合」心理貼近感。經由兩岸經濟社會文化交流及合作,最終達成政治和解。

誠如大師所言:「假如我們兩岸慈悲,共同以中華文化救臺灣,還怕未來沒有出路嗎?」透過宗教交流及合作,兩岸社會文化融合途徑,利於建構中華民族文化及兩岸命運共同體。若能促進兩岸民衆在各領域交流合作,共同推動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彼此心靈契合,俾利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建構,身爲芸芸衆生的個人衷心摯盼祝禱,兩岸當局能夠共創和平和諧和好之「三好」兩岸關係。

(作者爲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