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豐富物種好驚喜! 蘭嶼驚見32新紀錄種海洋底棲生物
小雙鱗蛇尾。(海保署提供/蔡旻妤臺東傳真)
粗腿擬瘦招潮。(海保署提供/蔡旻妤臺東傳真)
斯氏折齶蟹。(海保署提供/蔡旻妤臺東傳真)
中華沙蟹。(海保署提供/蔡旻妤臺東傳真)
桑氏柄體參。(海保署提供/蔡旻妤臺東傳真)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去年委託國立中興大學全球變遷生物學研究中心、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針對蘭嶼海域底棲無脊椎動物進行物種普查,第1次調查就發現 32種蘭嶼新紀錄種,包含21種甲殼類、7種棘皮動物及4種軟體動物,其中小雙鱗蛇尾更是臺灣的新紀錄種。
蘭嶼及小蘭嶼位於臺灣本島的東南方海域,因海陸域地形的特殊性,加上地理位置的獨特性,擁有許多與臺灣本島迥異的生物種類。海保署表示,首次的調查就已記錄超過 150種個體,且蘭嶼新紀錄種約佔 20 %,顯示蘭嶼的海洋底棲生物物種相當豐富。
海保署說明,蘭嶼甲殼類新紀錄中,在野銀潮間帶記錄到粗腿擬瘦招潮,是蘭嶼首次有招潮蟹的正式紀錄;同地點也發現斯氏折齶蟹,爲國立中興大學施習德教授與博士生許智惟在 2020 年所發表的臺灣新種,本次於蘭嶼的採集則是臺灣的第2筆紀錄;另外在蘭嶼沙灘潮上帶發現數量不少的中華沙蟹,但在過去蘭嶼的文獻或調查報告中僅有心掌沙蟹的紀錄,推測可能原因是兩種的形態類似,以至於辨識不易所造成的。
另外,調查所發現的棘皮動物與軟體動物的新紀錄種,皆因非常見種,如桑氏柄體參,過去臺灣僅在墾丁海域發現過;或個體偏愛躲藏,如臺灣新紀錄種小雙鱗蛇尾,由於其體型小、體盤直徑約 1.8 mm及偏好躲藏於泥沙中的習性;又或體色與棲地背景十分相似而不易發現的軟體動物,如以礁石區海綿爲食的割裂圓盤海牛,以及棲息於海藻叢中的翡翠長葡萄螺。再次凸顯出蘭嶼在地形與環境的獨特性,而孕育出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
海保署表示,本次委託國立中興大學所組成的專業團隊,今年會持續調查,並將其調查成果出版蘭嶼海域底棲無脊椎動物解說手冊,除有完整物種名錄外,更希望讓社會大衆對蘭嶼多樣性資源有更深入的認識,讓大家在親近海洋的同時可以共同愛護與保育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