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總署:突破32萬億元,歷史同期首次!
10月14日,海關總署發佈最新進出口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我國進出口32.33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3%,其中,出口18.62萬億元,增長6.2%;進口13.71萬億元,增長4.1%。
同期首次突破32萬億元 全球市場份額穩中有升
“前三季度歷史同期首次突破32萬億元,各季度進出口是10.15萬億、11萬億、11.17萬億元,可以說季季過10萬億元,三季過32萬億元,這在歷史同期是首次。”海關總署副署長王令浚10月14日指出,總的來說,前三季度我國外貿運行總體平穩,出口、進口都實現了增長。
具體到9月份來看,我國出口2.17萬億元,增長1.6%,增速環比回落。海關總署統計分析司司長呂大良表示,經初步分析,9月出口增速放緩主要受短期偶發因素影響,屬於正常數據波動。
“9月兩次颱風接連在長三角地區登陸,歷史數據顯示,颱風對出口影響持續時間比較長,颱風過後船隊排期往往會順延,出口有所滯後;其次,前段時間受全球航運不暢、集裝箱短缺,以及美國東海岸碼頭工人合同到期談判預期等的影響,企業出貨、物流節奏有所調整,數據也顯示,部分產品往年出口旺季是在三季度,今年提前了一個多月。”呂大良表示,去年9月出口規模基數偏高也制約了今年9月同比增速。
從前三季度的整體來看,9月份出口連續第6個月保持了增長,前三季度累計出口規模達到了18.62萬億元。
呂大良指出,前9個月的出口增速(6.2%)比最近10年同期平均增速高0.5個百分點。根據各經濟體發佈的最新數據初步測算,我國整體出口佔全球市場份額穩中有升,主要出口產品中,小到傢俱、家電,大到船舶、集裝箱,佔全球市場的份額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我國出口依然具有強勁韌性。
對於四季度的進出口形勢,王令浚強調,一方面要看到當前主要經濟體持續增長動能不足,部分國家頻繁對我產品採取貿易限制措施等,給外貿發展帶來一定的壓力;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市場潛力大、經濟韌性強等有利條件沒有改變。隨着一攬子增量政策的協同發力,我國經濟將持續穩定向上、向優、向好,因此,海關總署有條件、有信心實現全年外貿質升量穩的目標。
“近期,我們對全國800多家主要出口企業開展調研的結果顯示,69%的企業反映第四季度出口持平或者增長。綜合來看,我們對四季度出口還是充滿信心的。”呂大良稱。
創新讓中國製造廣受青睞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我國出口產品結構優化,高端裝備出口增長超四成。具體來看,前三季度,我國機電產品出口11.03萬億元,增長8%,佔出口總值的59.3%。其中,高端裝備出口增長43.4%,集成電路、汽車、家用電器出口分別增長22%、22.5%、15.5%。此外,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3.13萬億元,增長2.8%。
對此,王令浚指出,當前我國正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趨勢非常明顯,創新讓中國製造受到更廣泛的青睞。
“從高端化看,中國製造展現過硬實力,比如,近期我們出口了全球最大的生產儲卸油平臺,單價就超過了百億元,按排水量計算,相當於5艘航母的排水量,這代表了全球海工裝備的最高水平。”王令浚舉例指出,在智能化方面,掃洗拖一體的智能掃地機器人、可以自行調製十餘種口味的全自動咖啡機等一大批智能家電廣受海外客戶歡迎,前三季度,家用電器出口增長了15.5%。從綠色化看,我國新能源產業有效對接全球綠色發展潮流,風力發電機組、電動汽車出口分別增長了73.9%、22%。
中國從不刻意追求貿易順差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以人民幣計價,9月貿易順差爲5826.2億元,前值6493.4億元;以美元計價,9月貿易順差爲817.1億美元,前值910.2億美元。
“中國從不刻意追求貿易順差,近期貨物貿易順差擴大的背後,既有我國產業競爭力提升、出口韌性較強的因素,也受到近期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拉低了進口值這些因素的影響。”針對中國貿易順差的變動趨勢,王令浚迴應表示。
他強調,評價貿易順差不能只看絕對規模,更要看相對比重,也即順差佔GDP的比重。從縱向上看,中國貿易順差佔GDP比重低於我國曆史高點;橫向上看,也低於全球一些主要經濟體。同時,他表示,看一個國家貿易平不平衡,既要看貨物貿易,也要看服務貿易;既要看貿易統計,也要看國際收支統計;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最新的國際收支數據,當前我國經常賬戶順差與同期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爲1.1%,繼續處於合理均勻區間。
據統計,前三季度,我國出口電動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7578.3億元,佔我國出口總值的4.1%;“新三樣”出口市場遍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呂大良表示,當前全球新能源產業仍處於快速發展階段,我國出口的“新三樣”等綠色低碳產品不僅豐富了全球供給,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也爲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作出了巨大貢獻。部分國家對我國的“新三樣”產品加徵關稅,這是不公平、不合規、不合理的貿易保護主義做法,最終也會影響到全球綠色低碳轉型進程。
責編:葉舒筠
校對:高源
版權聲明
" Type="normal"@@-->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爲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轉載與合作可聯繫證券時報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Type="normal"@@-->
END
" Type="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