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解碼二十大後中國外交開篇佈局(鄭清和)
11月4日上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來華正式訪問的德國總理蕭茲。(新華社)
中共二十大後,中國新一輪外交動作引外界關注。在主場外交上,北京人民大會堂一週內先後接待了來訪的越南、巴基斯坦、坦尚尼亞、德國領導人。
仔細觀察下,受邀訪問的四國各具代表性。其中,社會主義制度的越南是中國經略周邊的重要一環,同時也是近年勢頭強勁的發展中國家;巴基斯坦是傳統「鐵桿」朋友,「始終是中國外交的最優先項」;坦尚尼亞是東非重要國家,與中國合作被視爲中非往來的縮影;德國是西方大國、歐洲最大經濟體,又任G7輪值主席國,蕭茲到訪極具象徵意義。
四國領導人此行都包含兩項重要議程,一是面對面瞭解二十大後的中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均在與各國領導人會見中傳達中國未來政策走向;二是加強對華合作,這也是中國關鍵吸引力以及自身發展需求所在。綜合來看,四場主場外交涵蓋大國、周邊與發展中國家,且都有先行試水的意味,最終成效還將隨着時間的推移進一步發酵,統一於中國整體外交佈局中。
如果說邀請外國領導人訪華是爲了深化了解,增進互信,加強合作,近期中國外交的主動出擊則更側重問題導向。從宏觀層面看,中國首先希望透過「搭臺唱戲」共商發展問題。中共二十大重申「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於全球多數國家而言,發展也是其政府合法性主要來源,但長期以來根深蒂固的全球性問題、當前變幻莫測的國際形勢以及「逆全球化」趨勢等都爲全球發展設置障礙。對此,在剛剛開幕的第五屆進博會上,習近平在視頻致辭中強調將「推動各國各方共享中國大市場機遇」,「讓開放爲全球發展帶來新的光明前程」。而作爲進博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今年也繼續爲開放發展發聲,並舉辦「RCEP與更高水平開放」高層論壇、《世界開放報告2022》發佈暨國際研討會,希望與世界各國一同以開放破解發展難題。
具體來看,中國外交多次借臺唱戲則更有針對性,冀以務實合作解決實際問題。國務院副總理韓正11月1日至2日訪問新加坡並主持雙邊合作機制會議;據官方公佈的消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將於11月8日至13日出席第25次中國—東協(10+1)領導人會議、第25次東協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和第17屆東亞峰會(EAS)並對柬埔寨進行正式訪問。兩位高層的外訪活動都聚焦區域合作,旨在強化合作機制作用。而李克強此行料將與區域國家攜手應對糧食、能源等緊迫挑戰,培育數位、低碳等發展新動能,推進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放大RCEP實施成效,加快啓動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
面對中國的系列操作,外界反饋究竟如何?其實四國領導人訪華本身就是一種正向反饋,而本屆進博會的火熱開幕也能說明中國的持續吸引力。究其原因,一是中國政權的穩定性與政策的穩定性,傳遞出其前途的相對確定性,這種穩定性與確定性在動盪的全球局勢中更顯難能可貴;面對疫後經濟復甦與發展,中國的龐大市場可以帶來發展機遇,開放姿態與行動也能提供建設性力量。總之,中國目前的外交動作與國際社會需求相契合,可以說中國外交開篇佈局效果良好。
需要注意的是,良好的開局並不意味着中國此後的對外交往會一帆風順,因爲在良好開局的背後分歧、競爭與風險依然明顯。至於如何將良好開局態勢持續下去,與世界各國形成良性互動,共同管控好風險與危機,還要看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的戰略定力與政治智慧。(作者爲大陸資深時政評論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