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裴洛西訪臺與兩岸統一進程(鄭振清)

共軍東部戰區繼續在臺海周邊海空域開展實戰化聯合演訓。(取自解放軍八一軍網微博)

近日,美國衆議院議長裴洛西率領國會代表團到訪臺灣,引發兩岸關係震盪,有如「灰犀牛」帶上「黑天鵝」同時出現。灰犀牛是指蔡英文執政六年來,由於兩岸政治互信流失殆盡,兩岸衝突似乎不可避免但又無人警惕;黑天鵝是指難以預料裴洛西的獨特個性會在美國政壇亂局的刺激下引爆亞太地緣政治危機。這場震盪極大壓縮了兩岸和中美之間的政治緩和空間。

社會輿論雖然熱衷討論「武統」、「和統」,但經常把「武」與「和」的策略對立起來。裴洛西訪臺攪動的局勢,爲人們重新認識新時期兩岸統一進程中多重策略的有機結合提供了關鍵場景。

在世界現代史上,國家統一或國家間的整合,主要是政治、經濟、軍事與國家認同等要素在國際政治環境下有機組合的結果。不同的要素組合模式帶來不同的國家統一路徑與進程。

二戰之後,出現過三種主要的要素組合模式或稱統合進程。一種是以1976年越南南北方統一爲代表的軍事鬥爭,統一後再進行全面的政治經濟改造與認同重塑。另一種是以1990年東西德統一爲代表的「以政促經」模式,即在國際格局變化下「先政後經」,由認同強勢方(西德)對弱勢方(東德)進行單向政治吸納。第三種是以1993年歐盟成立爲代表的「以經促政」跨國整合模式,即在北約的軍事保護下,先經濟後政治,推進超國家的制度建設與雙重認同(歐盟與國別)。

兩岸統一原本存在多種可能,即多要素組合模式。馬英九在臺執政時期,兩岸存在一定的政治互信,願意先經濟後政治推進兩岸交流合作。這種趨勢既促進兩岸共同的經濟發展,造福兩岸民衆,又爲未來的和平統一留下機會。蔡英文上臺後,兩岸政治互信喪失,兩岸貿易由於嵌入全球貿易體系中而逆勢增長,出現了典型的「政冷經熱」現象。在這種緊張局勢下,2022年8月初,蔡英文刻意迎合裴洛西訪臺,使兩岸關係陷入巨大危機。兩岸「以經促政」和「以政促經」的路徑走不通了,似乎只剩下「武統」之路了。

不過,應該指出的是,今後的兩岸統一進程有更豐富的策略選擇,可以對政治經濟軍事要素進行合理搭配。

首先,與當年的越南統一進程不同,今天的中國大陸在過去幾十年來積累豐富的政治經濟資源和強大的軍事能力,因此可以有更豐富的促統策略。促進兩岸統一的最佳路徑不是不惜兩岸同胞的性命直接武力攻克臺北,而是軍事鬥爭和政治經濟要素的有機結合,爭取以最小代價推進統一進程併爲統後重建做好準備。

目前,解放軍圍繞臺灣島的多軍兵種、多課目、針對性的精導實彈射擊演訓,具有「準封鎖」軍事行動的特點,對臺灣的內部政治力量和對外經貿聯繫形成沉重的壓力。今後,這種演訓行動的常態化,有可能迫使臺灣內部政治力量重新定位臺灣的政治經濟方向,思考如何與大陸重建政治互信,重塑國家認同,在此基礎上逐步推進統一。這種軍事、政治、經濟、認同諸要素的有機組合,有可能探索出具有中國兩岸特點的新的統一模式。

其次,兩岸關係的本質特徵是國家內戰造成的政權對立和治權分離,但國家主權始終同一,因此大陸在促統上可以採取從宣示主權到行使主權的推進策略,這種策略意味着「武統」與「和統」策略不僅不是相沖突的,而且是相互補充的。從這個意義上,國家統一是一個進程,而且早已開始:2005年全國人大通過《反分裂國家法》,2018年中央政府頒佈「31條」促進兩岸融合發展,都是國家行使主權推動國家統一進程的標誌性事件。

而在2022年8月進行的解放軍「圍臺」演訓,可以視爲大陸通過開展軍事行動行使國家主權的新案例。這些在政治、經濟、軍事乃至法律上的案例,是兩岸統一進程的多個側面,互相補充,共同推進國家統一大業。不過,兩岸對立分離既久,統一進程需要不斷細化、不斷推進。(作者爲清華大學臺灣研究院副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