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社區醫療崩盤 健保光環蒙灰(謝文輝)
衛福部年初推夜班獎勵,因獎勵金大小眼,引發地區醫院不滿。圖爲醫療人員遊行爭取合理待遇。(本報資料照片)
如果要票選近年來最落漆的政策推動,不二人選大概就是「分級醫療」。民國77年行政院開始推動全民健保的規劃,當時就發覺臺灣自39年開辦勞保、47年開辦公保以來,政府的手伸進醫療市場,徹底扭曲了醫療生態,造成醫療資源呈倒三角狀畸形發展。爲了推動健保,讓人人享有公平可近性高的醫療照護,須要推動分級醫療,導引資源能重新分配,迴歸正軌的三角形配置。當時也同步推出獎勵各醫缺地區、普設社區地區醫院。故而,推動分級醫療、導正資源重新配置、扭轉頭重腳輕的倒三角形,就成爲至今歷屆政府一致的政策方向。
30年後來看政策推動的結果,當78年南投勞農保特約醫療院所掀起所謂40年來最大的勞農保抗爭時,醫學中心有4家,地區醫院尚有750家,到今天醫學中心已大增至22家,區域醫院也已倍增,但仍持續在人口密集區增建大醫院,地區醫院卻僅剩350家(其中還包括新設尚未評鑑的大醫院),並繼續萎縮減少。從公開資料所顯示的服務量能來看,84年健保開辦時,地區醫院約佔33.8%,但到今日,扣除未評鑑之新設大醫院後,已萎縮到只剩11至12%左右,這樣的結果狠狠打了主管官署耳光,成了政策推動最大的笑話。說它是30年來歷屆政府最落漆的政策推動,大概沒有人會有意見。
年前護理夜班費津貼,歧視性給社區地區醫院最低補貼,理由是醫中大醫院照護的是較嚴重病人,可惜長官忘了在病房護理費已全面反映(醫中>區域>地區),現在夜班費是針對影響生理時鐘和家庭的補助,居然還大小眼,無視部裡統計數據明白顯示地區醫院最缺護理人員,硬拗說成醫學中心最缺人,其實也不令人意外,長年以來這樣的歧視對待層層疊疊,長官看大不看小、欺貧怕富、犧牲弱勢,使資源往強勢傾斜的心態,早已司空見慣,社區醫院瀕臨崩盤,看來已是註定的結局。
可是,廣大偏鄉醫缺地區的醫療照護主力,還是靠社區地區醫院支撐。當地區醫院掀起關門潮,臺灣非都會區的醫療照護會處處熄燈,我們引以爲傲的健保將黯然無光。地區醫院是社區民衆最近、最方便、負擔最輕的就醫選擇,是走不出社區的孤獨老人與弱勢民衆的依靠,是廣大非都會區及弱勢偏鄉醫缺地區的骨幹醫院,如果崩盤,請問健保還剩下什麼?
健保走入困境,須要徹底改革已是社會的共識,瀕臨崩盤的社區地區醫院,就是新政府最迫切的課題。(作者爲臺灣社區醫院協會名譽理事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