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時中失準 該校正迴歸了(林昭禎)

輿論認爲,如果「時中」一直慢分,送修或換電池都無法解決問題,就得思考換個新的。(圖/本報系資料照)

自詡爲防疫模範生的臺灣,在今年5月爆發社區感染,造成逾萬人確診後,破口究責一直是政壇焦點。因爲海島型國家,病毒不會憑空而降,加上防疫大小事都要「順時中」,大家自然希望指揮官能給答案,以免重蹈覆轍。然而蔡政府堅稱決策妥適,不認爲疫情破口與放寬國籍航空機組員之檢疫規定有關。殊不知病毒持續變種,不思反省找問題的「時中」,猶如發條鬆了,恐難「與時俱進」。

其實抗疫唯預防與治療兩解方,預防之道在提高疫苗接種,而治療則在找到處方。如果疫苗不足,或無藥可醫,自然只有死守邊境管制一途,因此國人才想要釐清疫情破口。由於臺灣的疫苗劑次比目前方達五成,接種第二劑的未及10%,深怕傳染力強大的變種病毒會找上門。

但長達年餘的疫戰,眼見封城不僅對居民造成不便,傷害經濟,更衍生出貧富差距擴大、新冠世代難求職,與家暴等社會問題,使得部分國家決定改行「與病毒共存」策略。其中的關鍵除了病毒流感化,必須長期抗戰外,在治療方法上亦展開「老藥新用」的嘗試,如東京醫學會便公開建議日本政府,使用防治寄生蟲的伊維菌素(Ivermectin)防治新冠肺炎。

其實臺灣的生技發展一點都不落人後,除了引進已獲美國緊急使用授權的瑞德西韋與單株抗體兩種藥物,也覈准中藥煉製的「清冠一號」治療新冠肺炎;而國家衛生研究院與陽明交通大學則透過大數據,同樣也找到抑制新冠病毒的潛力老藥。但令人費解的是,既然有藥可治,爲何沒有讓抗疫之路帶來曙光?全球防疫排名還直直落。

綜觀疫戰過程,類似的弔詭事件層出不窮,以疫苗施打優先順序爲例,行政面已規定決策原則,然而當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於6月20日第三次臨時會做出決定後,雖未再召開會議討論,但吾人卻不時可看到優先順序調整的消息。一如國產疫苗的緊急使用授權審查,法有明訂作業準則,卻還採用世界首例的免疫橋接評判,通過沒有三期臨牀試驗的疫苗,讓「政治凌駕專業」之說甚囂塵上。

固然防疫視同作戰,指揮官依法得實施必要之應變處置或措施,以致事事需要「順時中」。不過當「時中」失準,跟不上朝開放程度前進的世界防疫指標時,當局是否該反思「校正迴歸」,重新檢視政策不足處。

諸如疫苗接種藥害救濟,放寬既有規定,讓配合防疫而做出犧牲者,得以免除蒐集近3年病歷,或改善解剖驗證程序。仿新加坡之作法,由主治醫師與評判專家討論,只要有因接種疫苗而急診,甚或住進加護病房的事實,便給予不同等級之補償。以免政府做出「無關」判定,反而使受害者連意外險都無法請領。

如果「時中」一直慢分,送修或換電池都無法解決問題,就得思考換個新的。

(作者爲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