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臺灣必須「讀懂中國」(吳建國)
圖爲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會見第二屆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外方代表。(取自會議官網)
大陸從2013年開始,已經連續主辦了六屆「讀懂中國」國際會議(Understanding Chin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該會議由大陸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發起,中國人民外交學會與21世紀理事會所共同主辦,旨在探討如何讓外國人正確認識、理解正日漸崛起的中國,避免因不瞭解、誤解或錯覺,對中國產生不必要的敵視提防,甚至引發摩擦衝突,造成國際情勢的緊張,有害世界和平,以及如何更好地讓中國融入國際社會、讓國際社會接納中國。
這個國際會議的倡議人,是中共中央黨校前常務副校長、「中國和平崛起」理論的創建者、現任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會長的鄭必堅。這位高齡已九十的大陸中南海所倚重的智囊專家,曾於2009年11月率領了一個由28位大陸退役將領、退休高官與學者組成的高層代表團,到臺北參加「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發表了「中國的和平崛起與兩岸關係」的主旨講演,留給臺灣社會與人民深刻的印象。他的講演最後提到:「中國幾代人直到今天的處境和心態,是深重的危機感,是爭取生存、發展權利不受侵害,是謀求一要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二要發展和現代化,而不是什麼擴張,更不是什麼侵略。」
從上述這段講話,就可以看出,「讀懂中國」就是要讓世界明白,中國曾經貧窮落後相當一段時間,飽受西方列強的侮辱凌掠,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使得國家富強、民生富裕成爲中國幾代人共同的願望。他們可以爲了國家民族的生存發展,拋頭顱、灑熱血,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也是在這種敵愾同仇的心理下,爲了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造成中國人不在乎個人的自由、民主、人權,但求整個國家民族羣體的自由、民主、人權。從這個角度論之,中國今天的體制不能符合西方國家公認的現代文明標準,可說其來有自,就是由於當年列強太超過的姦淫燒殺,引起中國人民集體的覺醒與反抗,激發了中國人的民族自尊與自覺,最後養成大家寧可犧牲小我,也必要完成大我的集體意識有以致之,西方列強實應爲此後果負最大的責任。
然而,時至今日,西方列強諸國仍然不知反省自己當年所犯下「人神共憤」的大惡,還以自己「物競天擇」與「弱肉強食」的價值觀,來對待一個崛起的中國,認爲強大的中國一定會報復性的向外侵略別的國家,掠奪他人資源。在這樣邏輯思維導引下,歐美國家自然完全無法理解「中國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中國的發展是和平的發展」這樣的中國王道思想與不願意離鄉背井去侵略別國領土的「樂土重遷」民族性本質,以致他們想當然耳的大肆渲染「中國威脅論」,他們警覺性的組成「抗中聯盟」,防範另一個「黃禍」的可能大難臨頭。
看到歐美強權國家如此敏感、自衛的反應,正足以證明中、西文化與價值觀的天壤之別。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在過去72年中,中國從未主動侵略過任何國家,也未佔領過一寸的外國領土,更未建立任何海外軍事基地與派軍駐在任何外國領土。與美國至今仍在超過30個國家駐軍與建立軍事基地相比,中國的紀錄是絕對的清白,應該得到國際的肯定纔對。
正是基於此,如何加強與國際社會的交流溝通,讓外國人更加清楚地認識現代中國,不致因爲自以爲是的誤解導致誤判,最後帶來不幸的後果,就是「讀懂中國國際會議」最重要的目的,最終則是盼望經由這些研討,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識與觀念。即以這次第六屆「讀懂中國國際會議」的主題「從哪裡來,往哪裡去」(Whence And Whither)爲例,就是着重於將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與改革開放43年來的歷史回顧與未來發展方向做完整的介紹,頗具有「鑑往知來」的意義,受到國際知識界的重視與注目,也是很自然的事。
對於與大陸本是同文同種的臺灣來說,「讀懂中國」本來就是比較容易的事。尤其,兩岸基本上存在許多發展上的「互補」關係,例如大陸有龐大的消費市場,臺灣則有許多獨步世界精緻產業的優勢,加上半導體高科技產業已成引領國際趨勢的領頭羊,兩岸若能充分合作,則勢必成爲一股兼具市場與技術「雙優」的世界第一經濟力量,應毫無疑問。
但是,問題就在我們必須要以不帶政治偏見與成見的態度,坦然公正評價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的進步發展,與是否有向外侵略擴張的事實,做爲衡量大陸的標準,應該是能得到大家理性認同的共識。同樣的,臺灣也應該遵守「中華民國憲法」對一箇中國堅持的立場,反對臺灣獨立,並在此基礎上本諸「臺灣利益第一」、「臺灣利益優先」的原則,開展兩岸關係全面合作的新紀元,化解兩岸軍事衝突的危機,纔是愛臺保臺的具體表現。更不需以民主爲唯一衡量的標準,犯了「一醜遮百美」以偏概全的錯誤,反而會誤導臺灣輿論正確認識中國的方向。如此偏頗做法,受到傷害的絕對不是大陸,反而是不夠客觀的臺灣,實在值得我們的警惕。(作者爲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前校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